640

迎香港書展聊出版瑣碎

七月盛夏,北熱南涼。相對於近日北方大面積近四十度的常溫,老天對香港可謂眷顧。祈望一年一度香港書展如期而至的日子,老天繼續賞臉,俾參與書展的各方,一解酷暑之困。

香港書展,閲讀盛宴

據統計,香港書展人最多的一年,入場人數竟達百多萬。據說香港每約七人,就有一人去過書展。香港各出版社都會在書展上推出新書(也有外地出版社參展),逛書展成了香港不少家庭的活動。書展的影響不限於文化,也成為全民盛事了。


歲末年初,出版社就忙着書展選題,作者也忙着趕稿及與出版社接洽種種事宜。這表面看似不複雜,卻是個雙方天時、地利、人和的磨合流程。如今作家都感慨寫書難,出書難,免費出書更難。有厚積、有才華、有潛質,但暫時還寂寂無名的作者,要出書就更需要獨具慧眼的出版社、編輯及一點兒運氣。

體量不大的文字,如投給每天、每周或一季出街的報刊千多字左右的稿件,編輯憑判斷力便可拍板,但稿子取捨也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如編輯誤判,如同類題材稿擠,或說:這是朋友、上司交待的稿件。所以讀到一些既無內容又無特色甚至言詞不通的文字,讀者也就不必驚詫了。


書的出版也會有上述情況,但出版社各層級參與的人更多,流程也相對嚴格。這也好理解,畢竟一本書的投資會更多,收不回成本還如何維持?特別在紙質書受到網絡文字衝擊、生存維艱的當下,出版社的慎重可謂情理之中。但出版界歷來都有些眼光獨到、俠義心腸的男女,見到有價值的書稿便兩眼放光,即使預見市場未必可賺,也要盡力為書籍世界留下珍本。這是需有大量賺錢的、包括平庸的書墊底才能積攢到的勇氣。

書籍出版市場競爭激烈

這個道理,只說電影界商業片和文藝片的投資便可頓悟。投資人往往要拍好了商業片,才能有資金去實現拍文藝片的理想。拍出「雅俗共賞」是最高境界,但有的電影偏就是一雅到底,這就有頼投資人「豁出去」地擇善固執,電影方可面世。

老一輩的出版人兼編輯,不少人就是卓有成就的作家,如老一輩的魯迅、葉聖陶、巴金……當代作家曾在出版社供職的就更多了,如秦牧、王蒙、王安憶等。他們本身對人、事、文字、市場就有高度的敏銳,也心懷一份發掘、扶掖新人的熱心與善心。

魯迅先生

我曾在電影公司供職,在舊體制下,文學部負責提供可拍攝的劇本。部裏的編輯一旦發現哪裏有電影劇本苗頭的文字和有潛質的作者,便拋家棄子,迢迢千里地舟車勞頓前往。他們數日守在作者身邊,討論、啟發、引導、細磨。往往是劇本完成了,一個編劇的質素和文字能力也就此成長了。

編輯該是些伯樂,具有發現千里馬的勇氣、智慧和古道熱腸。許多編輯都發掘過後來大放光芒的作者和作品。曹禺的《雷雨》已誕生近一世紀,至今仍被認為是戲劇舞台的一座山峰。但他的劇本也曾被蹉跎冷落,最後由兼任《文學季刊》編輯的巴金先生力薦、作主,才在期刊上一次過登完。曹禺藉此在二十四歲時一鳴文壇,才情泉噴,終成名家。

曹禺的《雷雨》

英國的JK羅琳原是一名失業者,靠社會救濟金渡日,寫作時只能在咖啡室裏屈就。她寫出《哈利‧波特》,投稿數次都無下文。直到文稿某日某時被某編輯在紙堆裏發現,認定了其出版價值,這才叫JK羅琳的命運從此改變,華麗轉身成為富婆。當然,是金子也許都能發光,但更多金子也會被歲月摩擦而蒙上塵垢,最後泯沒世間。若不是那位編輯眼光勝人一籌,書的世界便會少了一本大受孩子們歡迎的《哈利‧波特》,JK羅琳很可能至今還需靠救濟維生。

英國JK羅琳創作《哈利‧波特》

現在為求生存,也為尊重民間出書的熱望,香港和內地都有了「自費出書」的項目,令書稿有了出路,也減輕了出版方的財務壓力。出版社放下了過去清高的面孔和僵硬的身段,對自費出書明碼標價,對書稿內容也不再吹毛求痴,只為底線把關,對編務負責。現在上網,輕易就能搜到出版社自費出書的廣告及價碼,香港較有地位的出版社叫價三萬八到四萬吧。也有些游離坊間的小型書商,靈活多計,都發展到內地去了。內地老同學早些年和他們簽約,出了本「文革日記」的大字版,當時索價也就四千多元人民幣。

自費出書

當然也有些內藏「貓膩」的。多年前內地一名學術有成的校友向我查詢,說香港一家出版社聯繋他要出一本《世界科學家名人錄》,去函通知他有幸被選中,手續費收一萬五千人民幣,出版後送他十本。

這明顯是個騙局。我人間清醒地問:真要出這麼本書,輪得到香港這麼一個無名小出版社嗎?校友在電話那頭也笑了。

內地自費出書要價更高,一本271頁的回憶錄,省級出版社2020年已要價五萬人民幣,出版後作者得700冊。叧一位美國老同學搭上了北京一家名聲響亮的出版社,2022年自費出了本表現兩地生活的書,得書300冊。不到300 頁的書,出版社收了9萬多元人民幣,也是獅子大開口了,不排除人家看他是美籍而「㩒水魚」(任宰)。

有位小有成就的香港作家朋友說,現在與出版社談出書,三言兩語後對方便直問:會不會考慮自費出版?令那位朋友秒墮被搶錢的俗環境,出書雅興被當頭一擊。

不論內地和香港,今天的編輯大多是中、青年人。在商業大潮下,他們的行事方式是不同於舊時的版本,加上其他因素干擾,出版業也大有遺珠之憾。


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一本好書或好的文字誕生,背後一定有編輯、設計及製作的默默付出。有說他們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因為錦衣招搖的是作者,後面團隊的勞作外人是看不見的。但品格端正的作者深明他們、特別是編輯的貢獻。我的文字成長中,就蒙受過不少編輯的愛護與指導,內心常懷感激與尊敬。

本人此生與同齡人經歷過中國與香港的大小風雲變幻,人生也有坎坷磨難,但有文字相伴,磕碰中走來也還算淡定。雖我不才,但出書運氣不算太壞,常遇貴人秉公拍板。

黃虹堅老師部分作品

我第一部中篇小說集《橘紅色的校徽》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單獨成書的電影文學劇本《湖草萋萋》由台灣新聞局出版社出版(其時國民黨主政,兩岸文化溝通比較正常,劇本因得奬而出版);第一部少年成長小說《十三歲的深秋》由台灣九歌兒童文化書房出版;第一本兒童故事小說集《零點五分》由香港新雅文化公司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和誰在陽台看日落》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香港藝發局資助);第一本散文集《還有我的夢》由香港青桐出版社出版;第一部中短篇小說集《我媽的老套愛情》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出版……

只說第一,但其後每次出書經歷的人與事,也偶有過不如意,但隨着歲月流逝,留下的只有感激。

黃虹堅老師新作《雅俗隨筆情》

今年的香港書展,香港商務印書館下屬的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將推出我的新作《雅俗隨筆情》,文字選自我以「姍而」、「凡心」筆名經營二十多年的專欄和散文,面向喜讀隨筆和散文的讀者群。

書中內容着重表現人生,談雅說俗間見出對某些世情與人的觀察,如我在自序中所雲:「文章的內容雅時上天,俗時貼地,隨筆書寫在雅俗之間,體現了對人與歲月的體味、評說及情思。不論是閒言碎語,還是長篇書寫,最終都流歸情感大海。這便是《雅俗隨筆情》的題解。」

這是我出版的第一部隨筆集。

閲讀帶來改變的力量

作者不易,出版社也不易。我有幸相遇了一家高質素的出版公司,在雙方溝通、討論、磨合中,我吸取了年輕的養分。

香港書展即至,期望見到新書好書,說了些與出版有關的事,所言出自內心真誠。現在坊間、特別是網絡文字呈多樣化,誠是好事,但也有嫌添了油滑、輕浮、粗鄙與暴戻。

「真誠」二字,應是現今網上文字的稀缺。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