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2)

全球熱爆,香港驚現「群魚亂舞」

全球變暖趨勢持續,平均溫度接連刷新最熱記錄,美國伍德威爾氣候研究所(Woodwell Climate Research Center)資深專家佛朗西斯(Jennifer Francis)表示,雖然目前科學家們掌握的精確氣溫記錄僅僅始於上世紀中葉,但據她的推算,剛剛過去的一週很可能是「十萬年以來最熱的一周」。


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NCEP)的測量結果顯示,今年7月3日的全球平均氣溫達到攝氏17.01度,超過去年7月24日創下的16.92度最高紀錄,但這紀錄翌日就被打破,全球均溫達到攝氏17.18度。在1979年至2000年間,7月初平均氣溫為攝氏16.2度。


人類可以躲進空調房裏繼續製造溫室氣體,但自然界的動物卻無處可遁。香港本月初連續多日出現超過30度高溫,在7月3日這天傍晚,港島南區鴨脷洲岸邊出現「群魚亂舞」的奇景,據facebook群組「社區天氣觀測計劃 CWOS」上的片段,密密麻麻的小魚隨水拍岸,石灘閃爍銀光,這些小魚大多數並未死亡,而像是奮力想跳到岸上。

圖:星島日報

有網民估計,大批魚兒湧上石灘可能是海底太熱受不了,或是出現大魚追擊,亦有猜測是因為「缺氧」或者「去錯路」。由於當天廣東河源發生3.7級地震,亦有人認為與此有關。無獨有偶,6月11日亦曾有網友在將軍澳海灘發現魚群跳上岸邊。

圖:星島日報

通常而言,高溫天氣下會出現魚群跳出水面,是因為水的溶氧量和氣溫呈反比,當外界氣溫越高,水的溶氧量越低,所以在高溫天氣下,水中的魚會有種「窒息」的感覺,跳出水面想要尋找氧氣充足的地方。除此之外,若水質不好亦會導致魚群跳上岸,若不久前發生過雷陣雨,可能會攪動水底腐爛有害物質,導致魚兒不得不跳上水面求生。

除了魚之外,馬也受不了香港的高溫。繼7月1日馬匹「文明之光」因心臟病發倒地身亡,7月6日再有兩匹馬在賽事中死亡,「大家開心」因斷腳被人道毀滅,「大師級」亦疑因心臟病發暴斃,短短5天有3匹馬失去生命。NPV(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執行主席麥志豪認為馬會應檢討,一是賽期過於頻密,由上星期三至昨日,編排了4個賽馬日,是史無前例;二是應嚴格為馬匹出賽前作身體檢查,禁止抱恙馬匹出賽。「競馬」Facebook專頁報道這兩宗意外時,亦指近期賽事跑得太密,加上天氣悶熱,人和馬都發生不少意外。有不少馬迷也在網上留言指,天氣酷熱,馬會應早點休賽讓馬匹唞暑。

香港共慶回歸賽馬日

專家預計,隨著北半球進入夏季,高溫紀錄還有可能被再次打破,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7月4日則宣佈,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現象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的出現,並可能持續到2023年底。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公告

厄爾尼諾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它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影響太平洋周邊地區的洋流和氣流,進而給各地天氣帶來變化,通常乾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而某些多雨的地區可能出現乾旱。厄爾尼諾現象通常與南美洲南部、美國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增加有關;另也可能導致澳洲、印尼、南亞部分地區、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出現嚴重乾旱。

上個周末,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高溫猛烈,多地衝上40℃。本周,長江中下游一帶高溫天氣將逐漸發展,南北方高溫或連成片。7月2日,北京一名導遊在頤和園帶團遊覽時因中暑送醫,經搶救無效而離世。這名導遊姓龔,今年49歲,北京市旅遊行業協會特別發出安全提示,遊客和從業人員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補水,備好必要的防中暑藥品,導遊員不帶病上團,以確保自身的健康安全。協會也呼籲景區盡其所能,為遊客、導遊、司機提供防暑避曬設施,備足應急物資。

7月2日因熱射病去世的導遊「龔哥」生前工作照

 

 

 

 

(圖片来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