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香港公屋的幸福指數

鄭泳舜向戴尚誠提交公營房屋制訂「幸福設計」指引的建議
說起公屋,坊間的聲音一般都較為負面。香港由於住房短缺現象,政府為了滿足低收入人士或家庭建造公共房屋,並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租給他們,讓他們安居樂業,以維持社會安定。可是由於公共屋邨的治安問題相對其他地方較差,一些在內的青年誤入歧途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有一位來自內地居港超過十年的同事在經過公屋時感到不安和驚恐,恐怕會有一些治安問題發生,而且很大聲地議論這裏的環境相較其他私人房屋住宅地區差。另一位同事說,你這麼大聲地議論,批評別人的家,恐怕是要被打的。

彩虹邨是打卡聖地
有些嫌貧愛富的人也會瞧不起公屋家庭出身的小孩,認為這些人普遍都是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不高的主觀印象。很多來自內地的朋友們對香港的公屋表達了好奇之情,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都在問哪些是公屋,哪些是私樓,有時候還會誤認居屋是公屋。只能簡略地解釋道一般以邨和樓為名稱的都是公屋,苑和閣是居屋,一般在大廈最頂的外牆上會標示出來。

公屋
因此,改變這種固有的觀念,建設一個和諧的社區,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勢在必行。實際上,香港有許多公屋是富有特色的景點,例如圓筒型設計的勵德邨,一百八十度海景的華富邨,還有許多網紅打卡的彩虹邨。因應時代變遷,不同時期的屋邨都有相應的外型和配套設施。例如:50年代所建成的工字形公屋,外型像是學生宿舍,而且廚房和廁所都是共用的。

五六十年代的北角邨
不過也有例外,還記得小時候去居住在北角邨的親戚家,北角邨建於50年代,可以說是公屋中的豪宅。比鄰北角碼頭和巴士總站,不遠處還有北角地鐵站,可以說交通十分便利。樓層不高,建築結構為口字型,中間有敞亮的天井,走廊間還有盆栽種著粉紅色的花朵,為牆上斑駁的牆壁增添了一點色彩。她家有一道鐵閘,上面掛著布帘,房間的形狀是細長的長方形,房子的另一端的窗戶可以看到車水馬龍的東區走廊和北角碼頭。因爲房間有對流窗和門,夏天的時候海風吹起來並不感到悶熱。
儘管如此,那時已經是40多年樓齡,老化也一起嚴重,加上處於黃金地段,最後還是難逃拆遷的命運。最後親戚一家搬家到了位於筲箕灣的愛秩序灣邨。新落成的屋邨樓層更高,也有了電梯,方便了行動不便的老人。附近還有大型商場和健身設施,在地下那一層還有護老中心等設施,可以說居住環境有了不少的提升。


圓筒型設計的勵德邨
到了60年代就建成了像一道一道牆那樣的長型公屋,沙田的瀝源邨和黃大仙的竹園邨等。後來由於安全原因,80年代多改為雙塔型,例如沙田的禾輋邨,觀塘順利邨和何文田愛民邨等,外觀上來看比較粗壯,像工廠大廈那般。到了90年代,市民們開始對景觀有一定的要求,公屋的外型也開始轉為Y字型,還有上窄下寬像梯形的蝴蝶邨,各具特色。

瀝源邨是沙田第一個公共屋邨
現今的公屋為了提升建設速度,都是由預先製造好的組裝房再一層一層搭建上去,所以透過外觀就能一眼辨別出得出是公共房屋,然而由於技術成熟,部分新落成的居屋也開始用此方式建造。當然也有人批評,這種一目了然的設計是在分化貧富人群,採用的色彩都是有偏差的色號。不過相對來說,還是能讓劏房和籠屋住戶儘快去一個更舒適的環境生活比較重要。除此之外,在每個屋邨加一些自己的元素,提高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