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膠著,西方迫不及待瓜分烏克蘭

這些公司中,黑岩最引人注意。此公司被委託管理的資產價值驚人,在2023年4月14日,高達9.09萬億美元,大約等於中國GDP(不是資產)的一半!黑岩也是美國各大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在標普500公司中,她幾乎對每一公司都控制超過5%的股權。她同時也是美國聯儲局的御用投資代理,我們可以說,黑岩代表了美國政府及商界的利益。
烏找黑岩策劃重建融資
澤連斯基找黑岩及其他兩所公司策劃戰後重建的融資,背後顯然隱藏了不少謎團,解開它們即可幫助我們評估未來國際形勢的格局。俄烏戰爭仍在打,損失多少,隨時會變化,為何這麼早便計劃重建?假若要再打5年10年,現時的計劃將來會否與時代脫節?烏克蘭已經歷過戰亂的肆虐,哀鴻遍野,投資在此,會否血本無歸?但黑岩卻認為,資金將會湧入烏克蘭,資金多至泛濫。資本家不會願意做賠錢生意,為何黑岩夠膽預測資本家會蜂擁而來?
投資項目是否吸引,當然關乎其風險與回報。在這樣一個被打得稀巴爛的國家,風險自然高企,但禍兮福所依,戰亂也會孕育高回報。戰爭破壞了大量資產,房屋基建損毀嚴重,根據經濟學「報酬遞減律」的推論,在資產稀缺的地方注入新資產,回報率一般會偏高。例如在橋樑被炸毀的地方重建新橋樑,其社會貢獻便很大。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與日本的重建速度也很快,經濟迅即回復升軌,正好印證大戰後的快速復元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不過,今天的烏克蘭與二戰後的歐洲和日本有一大差異。二戰雖有引致各國死傷枕藉,但她們的人力資本精英基本上並無大規模萎縮,也沒有廣泛的移民潮。有人力資本,資金的投資回報才有保證,但烏克蘭除了戰場上的死傷外,據聯合國難民署的估計,共有500萬至900萬烏克蘭人被迫流離失所,另有800萬難民要跑到波蘭及歐洲其他地方去避難,他們當中恐怕大部分都不會再遷回烏克蘭定居。這等於烏克蘭失去了近五分之一人口,當中9成是婦女及兒童。這涉及的人口及人才斷層,遺禍之深難以估計,投資於烏克蘭,風險何其高也!

聯合國難民署截圖
投資者勢壓價低吸礦藏
烏克蘭天然資源豐富,其黑土是農業上最優質的土壤;煤、鐵、黃金及不少金屬蘊藏量巨大,據《福布斯》雜誌估計,烏克蘭的礦藏總值14.8萬億美元,其中62%是煤炭,14%是鐵礦。

烏克蘭主要煤炭儲量位於俄國占領的頓巴斯盆地
對烏克蘭政府勾結上與美國政府與商界關係密切的投資巨企,批評者直斥其出賣國家資產。倘若此說反映現實,我們應可預見幾種事情︰第一,西方投資者會貶低烏礦藏的蘊藏量,以利可以更廉價收購;第二,戰爭持續下去對投資者也有好處,因為如此一來,烏需要的資金更多,有利於境外投資者蠶食更多烏資源;第三,戰爭遠未結束前便談復元投資,因烏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與投資者談判,容易讓步。
其實美國對烏策略也在不停變陣。開始時是借此作藉口制裁並弱化俄羅斯,使她永不翻身。此目的已達不到,反而出現個國破家亡的烏克蘭,美國便不能不重新檢討策略。二次大戰結束後,從1948年至1951年,美國推出過所謂的「馬歇爾計劃」,用了133億美元(等於今天的1,730億美元)援助西歐的戰後重建,此金額雖然不多,只等於受助國3%的GDP,但加上這些國家自己的大力投資,西歐得以快速復常。美國此舉是按照其戰後戰略,即強化西歐,以利圍堵蘇聯。今天對烏的戰略,也有同樣考量,即強化烏的經濟,堵截俄羅斯,在此過程中,又可掠奪烏國資產,機關算盡。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零傳媒《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