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1d34d7395e968301388e756c85143d

運輸業外勞應徵熱度低,但這一條件太吸引小巴老闆

這一年來,港府肉眼可見地花大量功夫在「搶人政策」方面,不僅在「搶人才」方面,透過放寬優化、高才等申請條件,基礎勞動力的補充亦迫在眉睫。

運輸業可輸入外勞

6月13日,港府宣布就建造業及運輸業推出特別計劃輸入外勞,並公布將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並改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其中主要措施之一,是暫停執行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規定兩年,即售貨員、侍應生、接待員、收銀員等26個職位將可輸入外勞。
在大家日常出行方面最終的運輸業,港府早前宣布容許公共小巴及客車業輸入外勞,涉及專線小巴和旅游巴司機等,共1,700個名額,其中首輪申請於本月7日已截止。

應征熱度不及預期

截止8月7日17時,根據香港運輸署指,暫時只收到118宗申請,仍空出不少配額。這一熱度有些出乎外界預料,亦讓業界感到有些失望。

香港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指,造成這一現像的根本原因仍是成本問題。他列舉道:聘用本地小巴司機每月平均成本約17000元,而聘請外勞司機需不低於行業月薪中位數、即14,300元,看似低了不少,但聘請外勞需要負擔其住宿,保險及職前訓練的費用,總計每月的成本會高達21000元。周國強亦指,這一成本計算僅是外勞考到牌照後的開支,如若外勞無牌照或是考牌不及格,那在其考到牌照之前的時間內,雇主仍需要支付薪金。

周國強續指,本身部分小巴的線路營運已較困難,再請外勞將雪上加霜,不排除需要加價。筆者來看,羊毛出在羊身上,若涉及小巴加價又將影響市民的情緒。但周國強無奈表示這一顧慮「並非獅子大開口」,實在是周邊成本控制的問題。

面試者年輕僅30歲

香港運輸業輸入外勞,勞動力的年齡也成為了一大關注。不少市民都留意過本地很多的士司機已是年過七旬,但依然每日出車,揸紅van、綠van的司機也普遍是中年及以上人士。

本港一專線小巴運營商表示,因自身有聘請20名外勞的計劃,該名運營商曾與同行一起去往內地城市珠海,對逾百名有意向的內地司機進行面試。在應征司機中最年輕的僅約30歲,這令他感到驚喜,因為這對於香港的運輸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吸引的年紀。

該運營商亦指,自己管理的小巴線路有30至40名的人手缺口,雖然聘請外勞成本高,但本地小巴線路運營商仍指在周一至周五的繁忙時段因人手不足,甚至自己也要充當司機。因此有些「冇得揀」,實在因為本地很難請人。如若涉及成本壓力不得不令業界加價,自身也感到無奈。

 

 

(圖片来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