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說一句「搞旺夜市」,為什麼港人都不看好?
一周前的8月13日,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在其網誌撰文,提到零售、消費及旅遊業逐漸復蘇,「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更好鞏固復蘇中的各個經濟環節,保持復蘇動力」。「搞旺夜市」一語迅速引發熱議,但幾乎一面倒是批評之語,為什麼呢?
縱觀陳茂波網誌全文,他還提到發展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等等,不過讀者對那些領域並無意見,批評火力集中在「搞旺夜市」上。緣起於最近有統計資料顯示,港人前往內地、澳門消費有大幅增長,根據入境處數據,7月有近583萬人次赴內地及澳門,日均18.8萬,較6月升12%,每逢周六是港人北上高峰日,單日出境人次近30萬。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在內地消費可比香港便宜三至五成,影響本港不少食肆周末晚上的生意。

7月有近583萬人次赴內地及澳門
黃家和認為,政府意識到疫後需要刺激經濟,是好的出發點,惟早前舉辦大型活動和巿集,業內反應並不理想,例如中環音樂節等,只會令人流集中於一區,無法令其他區受惠。他提到,政府應瞭解當下年輕人的飲食文化和偏好,例如此前於深圳舉辦的咖啡文化節,「一張票要80元人民幣,都有好多年輕人寧願排隊、再付錢買票,都要入場。年輕人好流行飲咖啡,所以政府才會搞這些大型活動,香港當然都可以搞,我相信都會吸引不少人」。

2023深圳咖啡文化節
批發及零售界立法會議員邵家輝稱,港人周末到鄰近城市玩,導致本港飲食業者「比較慘」,酒吧、按摩業也紛紛叫苦。他又指,新冠疫情後市民習慣早回家,晚上市面也缺乏娛樂消費,「店舖9時就關門」。邵家輝又指,曼谷、台北等地夜巿場規模很大,讓遊客及本地巿民到深夜都有飲食的地方,可帶動地區經濟,香港亦可善用特色,發展為24小時都有不同活動在運作的國際城市,而這離不開政府牽頭及政策支持。

香港立法會議員邵家輝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胡恩威在港媒撰文指,香港的夜市本來在八九十年代相當繁盛,但是政府之後的一系列政策把夜市「殲滅」。胡恩威分析,1996年立法局廢除租務管制,變相助長「地產霸權」,商戶難以立下長期租約,經營上缺乏安全感,只求快速回本而「重量不重質」;二是香港餐飲業不正常地走向高收費路線,腳踏實地做好質素的傳統酒樓、菜館卻難以維持,而它們正是過去香港夜市的中流砥柱;三是夜市需要規模,像八九十年代尖沙咀海洋皇宮夜總會就是有美食、表演、唱歌,但目前香港缺乏綜合型、大規模場地,消費者轉而去往深圳、澳門。

八十年代尖沙咀夜生活
第四,政府沒有做研究做規劃,只懂收緊規管,形形色色的排污費、酒牌、走火通道與食物安全監管,都導致餐飲業經營越來越困難。「香港政府的管理只有『管』而沒有『理』,而食環署的運作模式非常僵化落後,脫離現實,公務員人數多但效率存疑。試問全世界還有哪一個政府會每年花20億元去消滅小販,而不是發展小販呢?」

政府每年花20億元消滅小販
胡恩威對比道,新加坡把小販和街頭小食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卻把它看成負累,小販要偷偷摸摸、到農曆新年才能走上街做一些小生意。「小販其實就是香港精神,消滅小販等於消滅香港」,但特區管制霓虹燈管、不再簽發小販牌照,檔位無法傳承便會畸形發展。他批評,很多政治人物說風涼話,但經濟需要的不是「關愛」,而是大刀闊斧地去改變過分監管的制度,「搞夜市是非常麻煩的,然而,麻煩也要去做,而不是怕麻煩就不做。」

香港小販
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合會主席陳錦榮亦直言,「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政府要抱「救市」態度,「思維要開放些」。他舉例指,對店舖阻街及車輛違泊的情況應「寬鬆些」,不應該「成日講住環境衞生啊治安啊,或者點樣影響人」。除此之外,他又建議政府派發只准入夜後使用的「晚市消費券」,並參考深圳珠海夜市的營運模式,在尖東海傍擺過百檔熟食並營業至淩晨4點,吸引旅客之餘亦令港人「一諗起就夜晚出嚟食嘢」,是一個好去處。不過,有酒吧業及餐飲業人士指樂見夜市經濟,但介意發展小販,認為會與店舖搶客,而且以前取締旺角行人專用區,現在又反水的話,會讓市民感覺矛盾。

深圳茶博園的103車尾箱市集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確保夜市別具特色才是吸客關鍵,「以前大笪地、廟街、女人街之類夜市,各有各做,攤檔由幾支鐵通(鐵管)撐起,欠缺裝飾特點,售賣東西普通,若政府再搞這類夜市,相信不會有什麼大吸引力」。他建議可以參考外國,一架貨車就可以開檔,幾十架車停在一起,每一架車裝飾別致,營造出一個愉悅氛圍,就算行人不吃不買,也會被吸引來打卡,聚到人氣。
對於夜市經濟的構思,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卻表示支持。他憶述,以前香港是不夜城,大家早已習慣去夜街,他亦會與太太行夜街拍拖,「有時會行去油麻地廟街,冬天就最愛食個熱辣辣、香噴噴嘅臘味煲仔飯、或者去食嗰啲好有鑊氣嘅小炒。有時就會去女人街附近行下,買下日用品」。
他續指,食飯行街後,就會到戲院睇場午夜場,「最記得以前喺開場前,戲院門口都熱鬧到不得了,有好多美食賣,熱蔗喇、燒魷魚喇,魚旦仲有牛雜,我同太太都好鍾意拮番兩串先入場。」曾俊華慨歎,一場疫情加上串流平台迅速發展,已改變香港人「夜蒲」習慣,「依家大家都好似習慣咗早返屋企,街上好多食肆店舖,夜晚十點就關門,連以前人來人往嘅女人街都冷清咗好多,真系好可惜。」要成功搞起夜市,曾俊華認為需要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他解釋,除有合適地點及較寬鬆的政策外,亦要讓民間發揮創意,「先至會有生命力,先至會有人氣」。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