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_20230908001951

從平民街區到藝術殿堂:消失中的霓虹燈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颱風季,隨著全球暖化和厄爾尼諾現象盛行,颱風的破壞力也一年比一年強勁。香港有時候會有被颱風吹得搖搖欲墜,甚至是掉下的招牌,因此政府在近年開始勒令清拆懸掛出馬路上的招牌和霓虹燈牌。雖然這樣街道變得安全了一些,但也有許多人惋惜,香港從此沒有了特色。

在今年初,在深水埗市民頭上懸著的一把大刀被卸下,象徵著最標誌性的梁添刀廠招牌被拆除。隨後有藝術家立即申請將其保育,並計劃首先在本港,隨後在全世界展出。而外刀廠的負責人則表示該招牌已完成歷史任務,應政府要求拆除,並沒有捨不得。除此之外,香港隨處可見的押字招牌也逐漸消失,經常有朋友來香港問我,這個當舖招牌為甚麼隨處可見,這個像小怪獸形狀的霓虹燈牌又是甚麼意思。實際上,這個押牌可以看作是由兩個部份組成,上面上翹的兩個角是蝙蝠的翅膀,而蝙蝠一般都以倒掛的形狀依附在洞穴的岩壁上。下方的圓形是古代銅錢的形狀,組合起來就是一隻蝙蝠叼著一個銅錢,取蝙蝠諧音「遍福」,遍地是福,寓意著當舖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的意思。

圖:香港旅發局官網

隨著舊區的清拆行動進行著,在深水埗和九龍城等的「遍福」招牌都被拆得差不多。現在留存的比較多的在灣仔的莊士敦道和軒尼詩道一帶。不過隨著灣仔舊房的遷拆重建,相信這些招牌也逃不過消失在歷史長河的命運,所以如果大家還想拍照紀念,只能與時間競賽。

梁添刀廠

在70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各家店舖開始爭奇鬥豔,坊間常說,「紅配綠醜到頭」、「紅配綠賽狗屁」,紅色和綠色搭配在一起,都被稱為時尚的災難,審美有缺陷的代表。不過商家們發現,用最鮮豔的紅色撞綠色來奪取市民和遊客的眼球,為了他們能到自己的店裏消費。隨後,霓虹燈牌也開始「內卷」,越做越大,越來越凸出,還越來越亮,把整條彌敦道的夜晚渲染成紅綠交錯的景象,把路燈的光芒都掩蓋,最終便成就了香港最具特色的街景。

圖:香港旅發局官網

將香港霓虹燈文化帶到全世界的一定要提到香港電影,而其中的佼佼者一定是著名導演王家衛所執導的電影了。在他電影裏燈牌堆砌出了這座城市的蜃樓海市,烘托出了《重慶森林》中繁華的孤獨感。直到例如《變形金剛》、《攻殼機動隊》和《奇異博士》等荷李活(好萊塢)電影到香港取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牌在高樓底下的街道營造出一種「賽博朋克」的感覺,也深深刻入了外國人對香港的印象。

《變形金剛》香港取景地

霓虹燈牌的存留已經爭議多年,這些香港的特色許多人認為要被保護,列入文化遺產。然而,這些霓虹燈牌開始老化所衍生的潛在風險逐漸增加,最近也有很多舊樓的外牆剝落,導致街上的行人和車輛險象環生。若是這些大的霓虹燈牌掉下,後果也不堪設想。強烈的燈光造成的光污染也對房子內的住戶有不少的困擾,很多住戶都無法打開窗簾和窗戶通風。同時,隨著產業北移,香港的霓虹燈製造業也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內地製造的LED燈牌。屬於香港的特色逐漸消失的確令人感到惋惜,不過考慮到眾多持份者的利益,有時候只能選擇取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