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煒光:香港創科要飛躍發展,關鍵在於深港互補
香港不少發展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土地問題。最經典例子便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DJI)。它的創辦人汪滔是杭州人,大學本科時負笈香港科技大學。在大學時代便醉心無人機研究,無人機其實便是飛行機械人,透過電腦及雲台,精準地避障、穩定地拍攝。香港培育出汪滔,但獨缺土地。因為無人機研發初期,並不穩定飛行,經常「炸機」,沒有足夠的室內、外空間,難以開發。
筆者還在政府工作時,便曾參觀過大疆在深圳南山的舊總部,親眼目睹其挖通至少三層樓,仿如半個足球場大的中庭,在那裏試驗各類型無人機,有工業用的、也有消費型的。時任特首梁振英曾慨嘆,他在汪滔還是大學生時便曾親自頒過奬給他,香港有「官、學、研」的優勢,培養出汪滔;但產業/創業地點卻留不住他。因為香港去那裏找一個挖空三層樓又有半個足球場大的中庭給汪滔創業。就算有,以香港的寸金尺土,光是租金都可能令當年初創的大疆透不過氣。
說這段往事,是因為今天香港終於迎來了河套這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香港不光有地,還有國家政策和廣東省深圳市的大力支持。這便是9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河套規劃」)新聞發布會對香港的意義。沒有土地、沒有政策、沒有國家及兄弟省市的支持,香港的創科如何飛躍發展?
河套規劃是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手倡議的,其肇始於2017年。今屆政府也善於抓住機遇,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便提出「南金融、北創科」,所謂北創科涵蓋河套、新田、北部都會區、科學園等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公開表示,香港在其產業鏈有角色,可以透過政策上突破,達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數據流,在深圳和香港間的自由流動。陳茂波司長是香港的「財神爺」,對創科資金如何突破「過河」的問題,相信有其解決之道。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出席今天國新辦記者會時也表示,特區會繼續同深圳合作,推動合作區在「一國兩制」、「一區兩園」優勢,包括爭取實行專屬跨境政策,確保人流、物資流、數據流暢通流動,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亦讓香港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助力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陳國基司長出身入境處,對如何促進深港兩個園區的人流(這裏主要是指深港兩地及國際創科人員及其家眷),自然駕輕就熟。
陳國基司長還在今天的記者會上提到河套第一期規劃已經初步完成,總面積可以達到1000萬平方呎,將規劃具有不同產業主題的片區,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人才住宿區等,第一期3座大樓將按原定時間表,在2024年年底陸續落成,同時會透過招商引資借助市場力量,在建設層面提速提量,興建高質量科研和產業設施。
特區政府高層官員口徑一致,上下一心,河套將是香港創科發展的重要舞台。特區政府全力配合,那麼國家又如何規劃河套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郭蘭峰表示在編制《河套規劃》過程中,始終做到「三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一方面,明確對實施特定封閉管理的海關監管區域人員進出、貨物流動實行「一線」、「二線」分線管理,促進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創造高度銜接香港及國際的科研製度環境。另一方面,支持深港開展跨學科基礎研究及技術攻關,不斷催生一批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成果。簡而言之,日後香港再培育出汪滔這樣的人才,不用再擔心土地和制度環境,因為我們今天有河套。
二是堅持深圳園區和香港園區協同發展。支持深圳園區加強與香港園區建設時序、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銜接,推動設施互聯、服務共享、創新協作,積極配合香港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有力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簡而言之,兩個園區互補長短,且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
三是堅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創資源。構建更加開放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吸引全球頂尖人才開展科研合作。充分發揮香港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建設國際領先的科研實驗設施集群,率先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簡而言之,落實當年梁振英特首念茲在茲的「超級聯繫人」作用,吸引全球科技人才落戶河套。
在大國博弈,美國銳意卡我國脖子時,我們中國人只能走自主研發,勇敢攻關的道路。香港的科研教育基礎雄厚,深圳在創科產業成績斐然,公認為「創科城市」。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透過河套深度合作、協調互補,突破制度桎梏,這將是雙贏之局,也是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國博弈中發揮作用的地方。筆者期待今年10月李家超的《施政報告》會就河套發展有更多的配套、更多的進展和更仔細的KPI。
(圖片来源於網絡)
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