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囚港青學敲中國鼓奏《中國人》

近年,不少涉及嚴重罪行和思想激進人士被判入獄,香港懲教署因應推出不同的教育活動,加強在囚人士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國民身分認同,建立正確價值觀。過去,懲教署曾播放TVB反映內地全面脫貧的記錄片《無窮之路》,讓學員體驗粵劇、瞭解國家航天事業成就等,又與香港中樂團合作提供中國鼓課程,用中國文化感染人心。

香港懲教署

「學習中樂,真的令我更瞭解中國文化,加深我對中國傳統的認知。」學員豪仔(化名)是本次參加計劃的15名在囚青少年之一,他通過6堂課的學習,知道了中國傳統樂器在不同場合都可使用,包括舞龍舞獅、川劇粵劇等等。在結業演出上,家長獲邀到場觀摩,一眾鼓班學員在導師帶領下,與香港中樂團成員合作表演多首樂曲,其後各嘉賓、學員家長及其他在囚人士更以手搖鼓與學員一起合奏《中國人》,為音樂會作結。

學員明仔(化名)說:「正如歌名一樣,我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中國鼓是我們中國人的發明,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分子,我非常有成就感。」另一學員阿華(化名)則表示,這是他首次參與樂器表演,在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明白成功需苦幹。而這次活動表演成功,亦讓他找到自信,令他對未來充滿信心,決心在獲釋後開展有意義的人生。
學習中樂是懲教署「沿途有理」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內容包括重整學員心理和價值觀、生涯規劃和重修家庭關係,還有認識中國歷史和加強國民教育。懲教署為此推出「一切從歷史出發」活動,透過虛擬實境、電競活動、中國戲劇,以至上述中樂課程等,協助在囚人士認識中國歷史和文化。
懲教署監督(特別職務)林賜良表示,中樂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讓在囚人士親身體驗中樂強大的感染力,可令他們更欣賞中國文化,從而對國家更有歸屬感,加強國民身分認同。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指,透過與中國音樂有關的故事和歷史人物,學員可更瞭解中國傳統思想和價值觀。至於選擇教授中國鼓,則是因為它在中國樂器當中較易學習。「當然,這也是一個象徵。」錢敏華說:「我們希望在囚人士知道,社會在替他們打氣,鼓勵他們走過更生路。」
早在今年7月,懲教署就曾於壁屋懲教所舉行航天技術成就展,約250名在囚青少年參與。是次展覽展出包括長征系火箭模型、艙內航天服、離心機及空間站模型等,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代表親身到場與在囚青少年交流,解答他們對航天科技發展的提問,增加他們對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認識。
其中一位國家航天員潘占春則透過錄影片段,以航天員的經歷鼓勵在囚青少年遇到困難時不要放棄、要堅定信念追尋夢想。此外,在囚青少年更現場試吃太空食物,瞭解航天員在太空條件下的營養和能量需求,並學習到太空食物的保存技術。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借出國旗、國徽及國歌相關主題的展板,由懲教署教育組人員向在囚青少年詳盡介紹國旗、國徽和國歌相關內容,講述國家象徵和推廣國家文化,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設計這一系列活動的,是前任懲教署署長胡英明。他曾直言「青少年不是妖魔鬼怪」,他們只是被人騙去「違法達義」,大部分都很後悔。胡英明觀察發現,入獄青年通常毫無歷史概念,對中國內地完全不認識,甚至一提起就很抗拒,他決定持續舉辦歷史教育活動,帶領黑暴青年逐步踏上尋根之路。

航天技術成就展

胡英明解釋,所有人進入監獄,一定是「懲」先行。這個「懲」不是打、罰,而是先截斷他們和外面「妖魔鬼怪」的聯繫,要靜心學會「遵守紀律」,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無規無矩。當他們沉澱過後,大部分人都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要他們肯改,署方一定會幫忙,之後就進入「教」的模式。

胡英明的教育理念:「越抗拒(內地),我越要你面對」

至於「教」甚麼,胡英明的教育理念就是,「越抗拒(中國內地),我越要你面對」。歷史教育從2020年中開始、最早於壁屋懲教所試行。胡英明認為,歷史教育可以訓練思維、建立正確價值觀,他曾邀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主席鄧飛為少年犯講課,題目是「清朝刑法」;又跟八和粵劇學院合作,推出粵劇體驗課。

粵劇體驗課

胡英明透露,香港很多有心人、有心機構不斷接觸他,希望可以聯手舉辦活動救救年輕人,「其實這是一個潛移默化過程,由抗拒到開始接受,逐步逐步來,希望他們尋回自己的根,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同時,也要為在囚青少年進行「心理修復」,加強他們的守法觀念。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現任懲教署署長黃國興上台後亦接棒繼續教育活動,包括在懲教院所內播放TVB紀錄片《無窮之路》,還有關於大灣區發展、中國歷史的影片等。今年香港文憑試(DSE)中,曾有一名青年阿明(化名)考取29分的成績,創下在囚人士分數紀錄,他表示有志修讀中國研究專業,希望早日獲釋,畢業後希望到大灣區發展。

(圖片来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