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歷史演進看美國這只「披著羊皮」的狼(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文的「武」字,以「止」連「戈」,即使用武力的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要「以武止武」,能戰方能言和。遠朔大明王朝時期,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朝廷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出使之龐大船隊,海船多達240餘艘,船員多達二萬七千餘人。是為與西洋諸國友好交往,並沒有侵略擴張的意圖,也沒有發展殖民地,而是厚贈他國,傳揚中華大國包容和諧文化與千古文明。

《鄭和航海圖》

反之在歐洲,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世界進入地理大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葡萄牙和西班亞先後以武力在美洲發展殖民地,葡萄牙人沿東線航道,在明朝正德年間來到中國。西班牙人亦沿西線航道來到遠東,促使西葡率先崛起于世界海權霸主時代。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霸主时代

隨著荷蘭的崛起,在西班亞統治下取得獨立,加上英國和法國亦開始漸露頭角。英國並逐漸控制北美洲,由於英國對北美十三殖民地的苛捐雜稅日益沉重,1775-1783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1783年9月3日,美國正式宣佈獨立。獨立後的美國,開始東征西討不斷擴張。向西以種族滅絕的方法對付原住民——印第安人。1846-1848年,發動美墨戰爭,最終奪走了墨西哥55%的領土。美國並於1854年脅迫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Kanagawa Treaty)。1898年再發動美西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告終,並奪走對菲律賓的實際控制權。

美國獨立戰爭

而在中國晚清時期,美國一如其他的列強,以武力脅迫簽署不平等條約,在中國設租界派駐軍,並參與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役。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參戰。一戰前,歐洲與美國是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的世界貨幣。一戰結束後,英國因龐大的戰爭開支,黃金外流,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淪為最大的債務國,其數千萬加侖的石油儲備消耗殆盡。龐大的戰爭開支,導致歐洲各國債臺高築,財政崩潰,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的經濟,曾經統治世界近4個世紀的歐洲帝國從此走向衰落。美元於是取代英鎊的國際貨幣地位;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由倫敦轉至紐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參戰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區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里。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死亡7000多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和損失最大的世界級戰爭。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時進攻歐洲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以攫取戰爭所需要的資源,迫使美國對日宣戰。1942年5月,日軍佔領菲律賓,同年6月,爆發中途島海戰(The Battle of Midway),美國海軍重創日本的海軍航空戰隊。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The Battle of the Gulf of Leyte)中,又大敗日本聯合艦隊(Imperial Japanese Navy/ IJN)。從此日本直至戰敗已無力回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打造成為世界最大戰爭機器之餘,更成了世界上的頭號軍事強國和經濟大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聯合國,美國成為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美國並以「世界警察」自居,1950年美國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議決由其率領聯合國軍攻打北韓。美國一方面牽頭對抗東歐和亞洲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填補列強退出殖民地後的戰略真空。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聯合國

美國為自身霸權利益介入他國內政,橫加干預他國事務,中國即為一例。抗戰勝利後,美國即協調「國共和談」。並促成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歷史性重慶會面。但內戰初期,美又協助國軍運兵東北,導致中國內戰全面爆發。後來又忽然「中立」,不再援助國民政府,令國軍的很多美械師缺乏彈藥,軍械,零件變成「無牙老虎」。蔣介石政府敗退台灣,美又協助其撤退,並以第七艦隊協防台灣,阻礙中國海峽两岸的统一。之後美國一直是台灣主要的軍火供應國,甚至不顧後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聲明,不斷干預中國台灣事務直至如今。

美國一直是台灣主要的軍火供應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進攻南韓。美國綁架聯合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介入韓戰。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各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在韓戰中,牽涉美軍之屠殺事件多達二百多宗,另外,美軍亦面對多項虐待戰俘的指控。1951年,美日簽訂《美日安保條約》。1960年1月19日,美日更新《美日安保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近半個世紀多的歷任美國總統,都對外聲稱「釣魚台群島適用於這條約相關部份」,嚴重挑釁中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利益。
另一方面,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想恢復行使對越南的殖民地主權,遭到越共的頑強抵抗,在奠邊府(Dien Bien Phu)一役中,法軍主力被全殲,被迫退出越南。結果,越南一分為二成「北越」和「南越」格局。社會主義陣營的前蘇聯和中國支持北越,而美國支持南越。1964年8月4日,美國以東京灣事件為藉口,大規模出兵越南。並先後扶植親美的柬埔寨及寮國(現稱:老撾)政權。1969年,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開始提出越戰越南化,美國開始逐步撤軍。

東京灣事件

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和會上,四方代表(美國,北越,南越,越南南方共和國臨時政府)簽字。直至1975年4月30日,美軍完全撤出越南。據统計美軍在整個越戰期間,死亡人數超過58,000人。美國企圖阻撓越南赤化而直接出兵干預,企圖構建南亞圍堵新中國的戰略封鎖線。但因損失慘重而抽身退出,他所考慮的也是美國自身的全球霸權利益。

越南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Gulf War)爆發。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向伊拉克軍隊發動了歷時42天的空襲。經過100多小時的陸上戰鬥,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伊拉克接受聯合國安理會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軍。但伊拉克薩達姆.候賽因的政權沒有在這次戰爭中被推翻,為日後伊拉克戰爭(The Iraq War)埋下伏筆。

伊拉克戰爭

2002年10月美國國會授權時任總統喬治.布殊對伊拉克發動任何軍事行動的權力。2003年3月21日,美國總統布殊以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及支持阿爾蓋達組織(Al-Qaeda)為借口。率英國、澳洲和波蘭軍隊一起入侵伊拉克,導致復興黨政府跨台。同年12月,薩達姆被俘虜,並於2006年被美軍絞殺。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這場戰爭,在國際上一直被視為非法戰爭,既沒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也找不到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證據。直至2008年8月,共有4491名美軍在伊拉克戰死。美軍被指控在伊拉克虐待戰俘,以及參予屠殺,性侵等多項戰爭罪行。

2002年10月美國國會授權時任總統布殊對伊拉克發動任何軍事行動的權力

阿富汗戰爭(Aghanistan War)爆發於2000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要求本.拉登就1998年美國大使館爆炸案,到美國或第三個受審。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10月7日,美國與英國組成聯軍與阿富汗北方聯盟達成協議,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權。2021年4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從5月1日開始,從阿富汗作最後階段撤軍。同年8月,塔利班在三天內連奪五個省的控制權,阿富汗政府軍兵敗如山倒。8月15日,塔利班攻入喀布爾。9月6日,塔利班基本控制全境。直至2021年,共有2400名美軍在阿富汗死亡,軍費開支高達1萬多億美元。

阿富汗戰爭

早於1949年4月4日,美國與歐洲多國簽訂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用以應對前蘇聯領導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後者於1955年成立了《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1991年蘇東陣營解體,北約開始持續東擴,不斷觸及俄羅斯的戰略安全底線。

橙色革命

2004年至2005年,在烏克蘭總統選舉中,由於受到貪腐舞弊影嚮,引致的一系列抗議和政治事件,被西方稱為「橙色革命」。2004年10月31日,烏克蘭總統選舉中,沒有候選人得票達50%。因此,親西方的尤申科(Yushchenko),和親俄的亞努科維奇(Yanukovych)重選。在第一次互選中,亞努科維奇勝選,但群眾認為是因他舞弊,引發全國性抗議,並以橙色作為抗議顏色。同年12月26日重選,在國際觀察下,尤申科獲勝,標誌著「橙色革命」成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橙色革命」受到西方影響,其中有一個關鍵組織「Pora」,西方政府向該運動組織提供資金和訓練。這些機構中有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全國民主基金。俄羅斯在這次選舉中,強烈支持亞努科維奇,2010年2月7日,亞努科維奇終於當選為烏克蘭總統。2013年,他試圖加入俄國主導的「歐亞經濟組織」,不肯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全民公投表決將他免職。之後烏克蘭跟美國亦步亦趨。
(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偉文

(作者畢業於羅國富教育學院、香港都會大學文學學士(主修:中國人文學科)、1993年起註冊為香港檢定教師。2003年起開始在香港自由撰稿,2016年受葉劉淑儀女士所托,撰寫「海上絲綢之路」網站。詳細描述「一帶一路」的歷史,及中國領導人倡議這項惠及全球經濟宏圖的初心願景。)
 

本文作者:健元

(作者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稅專業本科、西南師大區域經濟管理學研究生、澳洲南澳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金融学院学习国际金融与西方会计。現任香港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香江智匯副會長、多間主流媒體專欄作者。)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