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港人眼中的新雙城記
上個月尾去上海出差,見了一些朋友,也聊到了一些關於上海的往事和童年時的生活。今天的黃浦江兩旁燈火璀璨,浦東陸家嘴高樓林立,各項產業遍地開花,市民的生活多姿多彩。可是過去有多坎坷,應該只有上海人才知道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1980年的上海是我國的後衛,把守著國家經濟的最後一關,不容有失。相反地,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特區則可以大膽嘗試,創新行不通還可以再試別的路子。在這個背景下的上海就像被綁住了手腳,無法大展拳腳。當時的報紙頭版用了碩大的字體寫著「十個第一和五個落後」,上海向何處去?五個落後是人均居住面積最小,空氣污染最嚴重,交通意外最多。三十年代的設備,七十年代的技術和八十年代的工人,落後的設備和技術使得上海的效率低下,被沿海改革開放來潮襲來的珠三角地區開始拋離。
除了生產,民生的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一位現年40多歲的朋友分享當時他們的住房環境,5個人,包括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擠在一個幾平米的房子裏,只能每個星期洗一次澡,大小便都需要在房間外解決,第二天早上再去倒糞桶。市民乘坐公交車也是痛不欲生,有時候上了車到了站都因為湧上車的人群導致無法下車。後來還導致了陸家嘴輪渡人踩人事件的慘劇發生。
除此之外還有衛生問題,當時因為上海人口基數龐大,市民們的排洩物沒有地方分解,只能排到遠處的吳淞口、崇明島附近,而上海市民最愛吃毛蚶就在長江口附近進行捕撈,最後造成了上海的甲肝大流行,30多萬人受感染。
於是當時的上海市市長江澤民則派了一支規模史無前例的考察團前往廣東考察,並且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借外債搞基建,建設了如南浦大橋,地鐵一號線和虹橋機場改建等工程。為上海高速發展鋪平了道路。朋友分享在1992年他們獲分配了公租房,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當時聽完這些故事以後,有種與香港現今狀況相似的感覺。香港現在經濟面臨轉型危機,基層市民居住環境狹窄,衛生環境也不如以前,蟑螂和鼠患隨處可見。就連下水道也已經趕不及氣候暖化的腳步,頻頻淹水。還記得疫情前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經過尖沙咀維多利亞海傍,聽見遊客說香港的夜景不過如此,還是上海外灘的景色美麗。
這座城市在多年前經常被比較,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最直面比較的前端。在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上海在世界的舞台重現輝煌之際,TVB有一檔節目新雙城記直面比較千禧年以來上海與香港這兩座中國金融雙子城,談論了彼此之間的興衰。時過境遷,十年後的2020年,很少人再將這兩座城市放在一起比較,香港更多是與新加坡比較。不過疫情過後,也有許多人說新加坡已經超越香港,香港不思進取。
今天的香港也面臨著發展瓶頸,在黑暴和疫情雙重打擊下,股市一蹶不振,機場貨運港口排名下跌,旅客訪港人數有待提升。此前一直強調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策略並沒有真正實現,反而演化成為互相搶人才,產業之間的互相競爭。香港其實沒有上海當時那麼大的壓力,稅收和財政收入不必上繳中央,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也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制定發展計劃,不會束手束腳。若是香港能有當年上海一批又一批優秀領導人的魄力,大刀闊斧地進行劃時代性的變革,而不是循規蹈矩,那麼香港應該還能尋回東方之珠的輝煌。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