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鋒:香港區議會選舉的兩重額外意義
12月10日就是第七屆區議會選舉,香港在完善選舉制度後,分別經歷了選委選舉、特首選舉、立法會選舉以及人大選舉。這次香港完善地區治理,區議會可以說是香港治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第一個是愛國者治港的收官之戰,香港的主要選舉,除了區議會選舉之外,基本上在完善選舉制度後,都已經選了一次,確保愛國者主導,在完善了這次區議會選舉之後,可以真真正正說愛國者治港正式開始。
這次的區議會選舉也可以說是強基之戰,所謂強基說的是強化基層治理的一戰。基層治理在未來將會是三頭馬車的格局,即在地區民政專員的帶領下,將會由關愛隊負責民生關愛服務、三會(即滅罪會、防火會及分區會)負責給予相關專業意見,而區議會則作為諮詢機構為政府提供代表地區的市民意見。三會由民青局委任一直與政府有良好合作,各區的關愛隊名單亦在近期公佈,相信不日就會提供關愛服務,最後待區議會選舉完成,區議員上任後,地區基層治理的三頭馬車可以算完全就位,因此可以說這次區議會選舉是強基之戰。
在了解這次區議會的這兩個特性後,可能我們會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反對派他們有機會進入區議會嗎?第二是區議會需要甚麼樣的愛國者呢?先談談第一個問題。參選人的條件其實法例已經寫得很清楚,在這裏就不重覆了,所以說在制度上只要符合條件的人都可以爭取提名成為候選人。
但另一方面,在上文已經提到,這次的選舉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選舉,還是香港一場愛國者治港的收官之戰,以及是地區治理的強基之戰。前者意思就是我們要透過這一戰確保區議員都是愛國者,後者的意思是我們希望區議員有助未來的基層治理。要做好收官之戰的工作,確保未來的區議員都是愛國者,那麼香港人需要思考的,就是這批反對派的人士是愛國愛港的人嗎?
制度是公開的,而且對每一個香港人都是公平的,但反對派人士過去的表現和行為,是否能得到愛國者的認同,在未來成為治港者的一份子,則要視乎他們的一言一行能否爭取到足夠的提名票。臨近選舉,又有反對派人士表明他們找不到三會成員,但筆者作為在地區服務的一份子,可以很肯定告訴大家,如果真的是活躍於社區,要結識三會成員其實並不難。無論是政府舉辦的典禮、地區居民組織的活動,都能見到三會成員的踪影。
因此反對派人士應該要反思,為甚麼他們一直認識不到三會成員?三會成員當中有校長、有非政府組織代表、有法團及商場代表,如果他們真的是有志服務社區,真的這麼多年來都認不到這些人嗎﹖他們又擔心取不到三會成員的提名,如果他們過去的一言一行能說服到其他人他們是愛國者,為甚麼要擔心呢?還是他們其實一直都不是愛國者?
而要做好強基之戰的工作,則是我們要找到有不同能力的愛國者進入區議會。因此,愛國只是基本條件,我們希望未來的區議會能容納不同的人才,可以優化香港的基層治理。這也是為甚麼政府在組成區議會時需要透過不同的方式,以直選、間選及委任去組成區議會。
例如直選可以吸納善於與居民溝通的人才,要爭取居民的支持,勝出直選的區議員必然善於與居民溝通,他們未來將會是政府與居民溝通的重要橋樑;間選則是社區領袖的代表,三會的委員本來就是社區不同界別的意見領袖,得到他們認可的區議員,必定有助政府與地區團體的溝通;最後是委任的議員,有些人才不一定善於選舉,但他們可以是各個專業的領軍人物或年輕才俊,政府委任他們加入區議會,可令到區議會有更多專業意見反映給政府,提升基層治理的整體水平。
這次1210區議會投票,其意義遠超過往的一般區議會選舉,既是收官之戰,也是強基之戰。因此香港市民應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在12月10日投下神聖一票。我們不單希望愛國者能夠進入議會,更希望能選到有多元才能的愛國者進入來屆區議會,為香港的良政善治打下重要基礎。

本文作者:甘文鋒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博士生。)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