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一群鐵路迷,一眼愛上這裏
8月13日,「港深湘連睇條鐵」一行約50人從香港西九龍上車前往深圳北。雖然旅程緊湊,只有2天,但身為團長的張欣宇說,活動以參加者為本,不是「打卡」,而是真正從興趣出發,相信能夠影響更多人和事,「如果不是這次的安排,我們一些工作層面的團體,也未必有機會看得那麼深入」。活動副團長、未來都會願景召集人黃偉信稱,他也是鐵路工程師,機緣巧合下認識好多鐵路迷,知道他們有很多地方想去,這次除了向團員介紹新知識、滿足他們對鐵路的熱誠,也希望把新科技帶回本港。活動得到港鐵、中車及內地駐港機構大力支持,香港立法會議員楊永杰、林素蔚等人同行。
首站到訪的是港鐵在深圳龍勝的運營總部和維修車間,港鐵20年前接管深圳地鐵四號線最初6個站,如今管理整條四號線,並且將在2024年建成的十三號線延續港鐵理念。而到了深圳地鐵的中控中心(Network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所有人都大呼震撼,深圳地鐵17條線、323個站點都以此為「中央大腦」。每日百萬人次的巨大客流量,直觀地呈現在參觀者面前。團友Jim說,走進控制中心好驚喜,「以為好似青衣站咁喺個樓頂度觀察,原來可以直接行入去,睇嘅距離更加近」,
而行程的重頭戲之一是體驗綠皮車,從未坐過硬臥的香港鐵路迷們興奮不已。不過張欣宇說,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是把綠皮火車旅程想得太浪漫了。還未出發,綠皮火車就給了我們一個不大不小的下馬威:原定夜晚9點出發的班次,直到12點才緩緩從深圳站開出。」他寫道,綠皮車延誤早已是常態,「或許因為夜深了,滿座的車廂並未有傳說中那種人來人往猶如菜市場般的熱鬧,無論是抱着小孩的家長,還是帶着厚重行李的打工人,大家的臉上都寫着一絲絲疲憊。」
不僅是延誤,列車剛駛出東莞,便在一個小站停了下來,時間一分一刻過去,窗外卻是全然靜止,連列車長也不知道究竟在等什麼、要等多久……團友們在漫長的等待中進入夢鄉,一覺醒來,只聽到火車緩緩和路軌摩擦帶來的有規律震動聲,卻發現自己仍在廣東地界,還未去到湖南。不過,大家似乎不太介意,團友Stanley說,之前未體驗過臥鋪車,這麼多人一起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起聊天、欣賞景色,十分難忘。
香港新方向北區地區主任溫啟華則說,綠皮火車不僅「自帶人情味」,還能讓團員感受科技進步。因為下了綠皮車,就到了目的地——鐵路重鎮株洲。團員第二日行程是參觀有着悠久歷史的株洲機車,從建國起就挑起自主設計和製造國產列車的大樑,株洲如今已是「電力機車之都」。立法會議員林素蔚稱,驚訝看到許多製造工序全面實現智能化,瞭解到內地列車製造的發展日新月異,還可以生產不同類型的列車出口到其他國家。另一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則注意到,中車有對對不同城市、不同客流量的軌道解決方案,他認為可以應用到香港,將向特區政府提出更好的建議。
一路走來,除了鐵路本身,還帶給人不同的思考角度,比如在株機的智能生產車間,有團友提問「智能化製造取代能力技工增加了失業率」,團友之一、香港新方向成員、建築師宋琳卻撰文指,「這是該有的危機意識,卻並非有建設性的思考角度」,如同歷史上若干次技術革命,每一次都會出現各種憂慮和恐懼,然而幸運的是,面對未知總有人敢於先行,新技術往往創造出更多的可能和機遇,即使某一領域的工作機會確實減少,但會在更多新的領域產生。
宋還稱,某種程度上,個人發展和企業、城市、國家一樣,如果長期停留在舒適區享受當下的成果,就會漸漸失去對新興事物和市場的敏銳度,變得鈍感、固步、自負,失卻視野,最終喪失先機。在湖南,很多年輕人把家安在長沙,卻到株洲、湘潭工作,「反思香港和很多一線城市,是不是可以看到一條另類的城市協同發展模式?」一個地區、一座城、一片城市群的發展,往往可以追溯到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某個戰略性決策。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幾乎可以說,沒有政策是可以一成不變幾十年的,「所謂戰略性目標,是依靠無數階段性的戰略修正慢慢接近再接近,直至達成。」
宋琳認為,耗時經年、期待通過天價聘請顧問、做厚厚一疊研究資料、在第一天就生成完美解決方案的願望雖然美好,但在如今多變的時代之下,已然不再適用。相反,制定好長遠戰略目標,即刻邁開步子、小步行先、及時回顧及糾偏、再大步一點、再大步一點、直到找到確定路徑可以加速跑起來——關鍵在於「有所行」,是邁出第一步的勇氣和決心。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