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4)

港府打出組合拳,只為催生?

面對出生人口「墮崖式」下跌屢創新低,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佈《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表示,香港女性生育率之低位列全球第一,香港女性一生平均只生育 0.8 名子女,遠低於韓國、新加坡、澳門等地。根據發佈的2023施政報告顯示,政府將從六大維度加大力度鼓勵生育,其中一個可能方向是研究向每名新生嬰派發5位數字款項。打出鼓勵生育的「組合拳」。

組合拳六大招式

1.向每名新生嬰派發「迎生錢」金額為二萬元,計劃為期三年。
2.有新生嬰兒的家庭申請資助房屋時獲優先選樓資格。
3.政府提高子女免稅額,如與子女同住,其「居所貸款利息扣除」或「住宅租金稅項扣除」的最高限額,將由10萬元提高兩成至12萬元,直至該名同住子女滿18歲為止。
4.強化幼兒照顧服務,推出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
5.增加在職家庭相關津貼金額。
6.上調「社區保母」服務獎勵金,以釋放婦女勞動力。

最受歡迎的政策當屬派發五位數字款項,以2萬元為例,如何切實可行的為新生兒家庭提供幫助呢?大約夠買72罐嬰兒奶粉或約140包尿片。以去年約3.25萬嬰兒出世計算,所涉經費約6.5億元,屬政府可負擔範圍,據悉很大機會寫入施政報告,適逢明年為龍年,在「龍年效應」疊加派錢,或有望扭轉出生率降低的局面。在生產登記時,負責發出世紙的工作人員會向入境處核實嬰兒資格,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他們的寶寶一出世便有相關「迎生錢」。

也有網友表示,兩萬塊錢相比真正養育子女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為什麼香港家庭不願意生育呢?香港生育率持續下跌也有以下幾大原因,包括晚婚、單身比例增加、離婚率急升、育兒成本過高、家庭居住面積過小等。

初婚年齡 30.6歲,超過20%的女性至 40 歲從未結婚

數據顯示,本港 25 至 29 歲女性已婚比例不足兩成,初婚年齡中位數更升穿「3 字頭」,現為 30.6 歲;女性獨身情況增加,40 至 44 歲女性人口中,從未結婚者比例升至 20%;於婚後首3年內生育的比例跌至 59%,婦女首次生育時間並沒有因為遲婚而明顯提前;當中生育三個孩子或以上的比例為 11%,維持在低水準,顯示選擇生育的女性傾向只生育少數嬰兒。


養育每名子女平均要600萬元

據恆生銀行過往調查結果顯示,已為人父母的受訪者中,普遍願意為承擔家庭開支,當中79%父母表示顧慮子女未來,並希望照顧孩子至他們畢業,有工作,可經濟獨立。優越人士家長並表示養育一個孩子平均每年需花費港幣28.4萬元。按此計算,今時今日父母需要準備約港幣600多萬元以支持子女成長至22歲經濟獨立。從一般生活費,日常伙食、交通,到上學學費、興趣班、補習班,週末娛樂,寒暑假的海外假期、遊學夏令營費,生病時的醫療開支,保險、儲蓄計劃等,沒有一項不是以萬來計數的。

如果是選擇「窮養」的家庭,即接受由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免費幼稚園、小學、中學教育、不參加任何興趣班或補習班,服裝、食品、娛樂都以低消費為主,亦免去旅遊、保險、保姆等各項花銷,只去公立醫院看病,供養一名孩子到22歲的育兒成本最低約為98萬港元,月均花費約3700港元。當然,這不包括因孩子出生需要換住面積更大的房子而增加的租房費用。

如果是香港中產家庭,大多會讓孩子入讀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每月學費約3,000港元至20,000港元,部份學校有很多課外活動及交流,再有額外花費;定期參加興趣班和補習班,每小時約為200至500港元;加上定期海外旅遊;請菲傭照顧孩子等,2014年中產家庭供養每名子女的累計花銷約為550萬港元,即每月花費近2.1萬港元。如果父母計畫送子女到海外完成大學課程,教育開支還要提高,約需687萬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認為,無單一「靈丹妙藥」令香港生育率止跌回升,要多方面政策介入,例如檢視如何能令父母安心讓子女在港接受教育。他指出,同樣面對生育率下跌的國家或地區視鼓勵生育為重要政策,以精準措施應對,例如新加坡會先協助解決住屋問題;西歐社會則倡導家庭友善工作及生活環境,減輕生育面對的壓力。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