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消失中的茶果嶺:建公屋,還是保古村?

香港特首李家超《施政報告》的要點是拼經濟、保民生,興建公營房屋是其中的重點。然而,香港卻有這麼一片地方,計劃建起可供近2萬人居住的公屋,但其開發計劃卻富有爭議,它的名字叫「茶果嶺」。這裏有着一條客家古村落,被政府劃作公屋用地後,在村內的舊屋等因未被評定為歷史建築或法定古跡,因而可能面臨被拆卸的命運。

茶果嶺村位於九龍觀塘藍田站附近,因山上長有茶果樹而得名。約19世紀中期,來自廣東惠州和梅州五華的客家人因家鄉戰亂或生計艱難,到香港新界謀生。客家人過去在廣東山區從事採石業,而清末開發的茶果嶺、牛頭角、茜草灣和鯉魚門4座石礦被稱為「四山」,出產花崗岩和高嶺土,正需要大批工人。這些背井離鄉的工人聚居在礦場附近,時間久了,就在此定居下來,與傳統農村不同,這裏沒有村長、鄉紳,領導者是礦主或其繼承人,也沒有宗族祠堂,用內地的叫法,這相當於一條「工人新村」。

既然是採石場,當然是「就地取材」。茶果嶺村的天后廟是香港現存最大的麻石天宮廟建築,普通村屋也是別具特色。從茶果嶺采出的優質花崗岩,建起了香港終審法院、尖沙咀水警總部,甚至還有廣州聖心大教堂、沙面石堤、粵海關大樓,乃至上海外灘滙豐銀行(現浦發銀行總部)、永安公司以及南京中山陵。那麼剩下的邊角料呢?就留給石匠工人自己蓋房子。

茶果嶺村的天后廟

「有人說過,要聽工匠的故事不是去參觀他為權貴建造的大廈,而是最好去窺看他為自己砌造的家宅,因為那才是他以最經濟的手藝建造最實際的結構。」香港建築師梁以華稱,在茶果嶺村能夠顯示這些精妙工藝的實例,正是街邊巷裏不起眼的一磚一柱,但可能會被政府列作寮屋而不予保護,「這些石屋是本地石匠工藝的一本無言教科書,絕對不是政府拆卸這些不起眼的屋宇後,再在新發展項中把保留的石塊再作展覽可以取代的。」然而,茶果嶺村除了極少數獲得政府評級的歷史建築,其餘都將被在重建工程中拆除。

茶果嶺村内一間石屋

2021年,香港城規會修訂《茶果嶺、油塘、鯉魚門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把兩幅沿茶果嶺道用地改劃為住宅地皮以興建公營房屋、社區配套設施和運輸基建,分別位處茶果嶺村及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第二期,涉及9幢公屋,分別提供4,500伙及2,250伙,預計居民數目約1.26萬及6,400人。根據規劃署九龍規劃處向塘區會提交的文件顯示,這兩處公屋料可享有維港海景,離藍田站步行10分鐘,項目中亦將提供幼稚園、安老院舍、中度弱智人士宿舍等社福設施,另有約430平方米的零售設施。

按現時的發展計劃估算,工程預計於2026年展開,並於2030年落成。除了項目本身提供的設施,鄰近海濱位置將建職業訓練局新校舍,海濱亦會活化,提供約0.87公頃的公共休憩用地,當中包括2個5人足球場、2個多用途戶外籃球或排球場、有蓋觀眾席及附屬設施等。

然而,香港一群建築師對政府規劃提出了意見,認為可以更好地使發展與保護並存,呼籲留住茶果嶺村公所、瓷泥廠廠房、學校、教堂等見證本地歷史的重要建築物,留住傳統風貌,並給出了他們的建議方案。在這個替代方案中,道路等公用面積被重新劃定,新的公屋大樓在舊村的肌理中拔地而起,咖啡館等小商戶繼續在巷子裏服務居民,石礦場博物館講述着村莊的歷史,而天后宮旁邊原本搭棚作神功戲的空地改為露天劇場,傳承村中舞麒麟活動,之前也有別的團體反對計劃,認為不宜在海邊修建屏風樓,亦會阻擋旁邊私人屋苑住戶視線。惟規劃署在向城規會提交的文件中表示,不接納上述反對意見,主因是當局已進行研究,並確定在上述用地進行高密度公營房屋發展連社區配套及交通基建,在視覺、空氣流通、交通、景觀等方面可行。

近日,有不少本地旅遊網站都推薦重遊茶果嶺村,相關文章不約而同地說,茶果嶺村即將清拆,如果還想回味70、80年代的舊香港,看看舊式的通花鐵閘、泛黃的舊上海香煙女郎海報、手寫價目表、破舊的心型木製卡座,不妨再去走走吧……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