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何漢權:國家安全教育的三權論

2023年,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下稱施政報告),以綠色為封面,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這是特首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於立法會公開向全體作出近100頁,共77項的重點規劃報告,報告全程用近三個半小時的時間,打破歷屆行政長官的紀錄,普通市民目測,這是一份認真與上心的施政報告,雖說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但卻以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為開首篇,且鄭重先提及「維護國家安全」再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綱舉目張。

筆者認為2019的香港社會大動亂,全體市民至今猶有餘悸,西方集團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幾乎全面「圍堵」中國,歪理連篇,仍在國際社會中浮動;烏克蘭、以色列加沙戰爭烽火未熄。這樣的大氣候,若要拼香港經濟,不得不將全民、全方位的國家安全放在赫要的戰略位置,否則,香港安全只屬「子虛」,經濟發展必成「烏有」。

事實上,凡具備國家體制的社會,從理論到實踐,「國安」都屬政府必要抓緊的大政策,自古已有,於今尤重。近代西方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興起,早就將整軍經武的「國安」,為政治經濟民生護航,例子多不勝數,陸權、海權以及邊緣權力論的著作不斷。

先談陸權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歐亞大陸,首先區分了陸權與海權的觀念,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必會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後的德國,是青出於藍,歷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麥氏三段論式的政治咒語:「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將視角放回中國,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洋務派大員左宗棠早已醒覺,中國之患在西北,強力提倡「陸權」的重要,無奈弱國清朝無法維護大西北的陸權。

再看海權論:《海權論》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海權論》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中國當時嚴峻的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所知。中國要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的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家嚴復有感中日甲午海戰失利的經驗教訓,發展海洋事業,極力提倡加強海上安全意識,形成了海權理念及海洋文化觀點。受馬漢思想影響,在觀察、實踐、借鑒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戰敗的原因,用嚴謹、求實的思想分析得出:中國要轉貧為富,轉弱為強,就必須重視海軍建設、海權建設。在《代北洋大臣楊擬籌辦海軍奏稿》一文中,他提到六點:

1. 「必有海權,乃安國勢」;2.「將修內政,先固外封」;3.「欲求公道,必建強權」;4.「消內患,彌外憂」;5.「嘉謀及遠,翕附僑黎」;6.「振聲威,資聯合」。這六點都講了海權關係到國防,商業貿易,國民安全,國家話語權等,讓大家意識到建設海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但歷史說明,前後的海權論,在腐敗滿清的統治下,必然失敗。弱國何止無外交,亦無海陸國安可言。

最後再談邊緣地帶權力論:1942年美國人尼古拉斯·約翰·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提出的「邊緣地帶理論」(Rimland theory) 包括:誰(以武力或是和平方式)統一或整合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邊緣地帶,誰就掌握了世界最有潛質的地區;誰掌握了世界最具潛質的地區,誰就能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世界強國,誰就會成為美國世界超強的有力挑戰者。這就是今天的美國聯合歐盟,以及日韓,要出盡九牛之力,奉神聖「價值」之名,都要鞏固並擺佔所有邊緣地帶權力,不容任何異國有這些丁點兒的異樣。

今天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將「國安」放在施政報告,視為重中之重,從歷史與現實結合審視,有其迫切性。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