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2)

誰是以巴癥結問題的始作俑者?(上)

據歷史文獻記載,以色列人(也稱: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包括:穆斯林信徒的巴勒斯坦人)結怨已久。


據《聖經.舊約》記載,以色列人(意即:與神搏鬥者),先祖為亞伯拉罕的正妻薩拉所生的嫡次子:依撒格。阿拉伯人的遠祖,是亞伯拉罕(阿拉伯文稱:易卜拉欣)的侍女夏甲所生的:以實馬利。因以實馬利比依撒格年長14年,薩拉發覺他對年幼的依撒格無禮,於是要求(亞伯拉罕)驅逐他們。同樣伊斯蘭教《古蘭經》,也有類似記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也尊以實馬利為祖先。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原本血緣相近的兩個民族,卻因宗教信仰不同和西方大國在背後的滲透影響,最終在2023年10月7日再度在《聖經》所記的:「流奶與蜜之地」展開一場新世紀大規模的衝突撕殺。


早於西元前930年(以色列王國建立),至西元前538年巴勒斯坦地區先後經歷多個帝國的統治。西元66年至79年,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國家被羅馬帝國消滅,從此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在13至20世紀鄂圖曼土耳其人勢力續漸及於巴勒斯坦地區的中東。


英國及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策動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並承諾戰爭結束後,容許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國家。事實上,在土耳其人撤出阿拉伯人的土地後,英國和法國食言,瓜分了中東,分別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和託管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


法國把控制的領土分為敘利亞和黎巴嫩。英國控制的巴勒斯坦,被分割為以色列和原來屬於巴勒斯坦人的阿拉伯國。約旦河以西為外約旦,往東是伊拉克,阿拉伯半島上為沙特阿拉伯,和其他小國,巴勒斯坦以西為埃及。由於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實際上被分為很多個國家,加上伊斯蘭教亦非單一教旨,主要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這也是在第一次到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人都未能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1947年11月29日的聯合國第128次全體會議通過「181號決議 」,即實施分割巴勒斯坦領土的分治方案,以色列獲得57%的沿海肥沃土地和優質出海港口,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而擁有180萬人口的巴勒斯坦僅得到43%的貧瘠土地,約1.15萬平方公里。


由於猶太人(或稱:以色列人),善於營商,在歐洲,特別是美國猶太人(近600萬人)極具政治、金融和經濟影響力。甚至有人質疑:「到底美國人是以色列的老闆?或猶太人是美國的老闆?」,事實上是猶太人控制了美國,而美國控制了全球。


西方媒體關於10月7日哈馬斯武裝分子對以色列本土的「無差別」攻擊,描述手段「兇殘」;是:「恐怖分子、恐怖襲擊」等。然而有兩名曾在1948年參與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的老兵,在媒體前交代了他們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他們在一次行動中,包圍了一條看似較為富裕的巴勒斯坦人村莊。即使村民已全部投降;仍將男和女分開。在確定全部是平民後,男人中甚至很多是小學生,但仍然有以色列軍人,以火焰噴射器從背後向他們噴射,直至全部被活活燒死。一名前軍人說,他每次行動帶250發子彈,全部用來屠殺平民,所以他無從統計共殺死了多少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傷痛,而重演著二戰德軍納粹的暴行。


另一名前以色列軍人說,女人堆中有一名16歲的少女,相貌娟好,給另一名以軍相中,結果被「性侵」。而且,隨著近年越來越多歷史錄像暴光:如以色列軍人重擊伏在地上的阿拉伯平民。甚至巴勒斯坦女導演亦將其他巴籍少女被以色列軍警侵犯的真實故事拍成電影,告知世界真相。


歷史上已經歷五次中東戰爭(以阿戰爭),由於美國的深度介入,現在日益惡化的以巴衝突很大機率會升溫為第六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6日戰爭爆發,阿拉伯聯軍在兵力上佔上風。以色列軍只能退守至特拉維夫南面拼命抵抗。5月17日,美國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安理會命令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這時全世界的猶太人立即發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動,以色列政府正式建立以色列國防軍(IDF),各款新型輕重武器沿沿不絕而來,美國、英國來了飛機,從法國來了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同年7月9日戰事重啟。以色列國防軍反攻,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命令雙方停火。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大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


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6年,由於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法國決定聯同以色列一同出兵。10月29日戰爭爆發;10月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攻擊埃及的海﹑空軍基地。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後,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色列國防軍也撤出埃及西奈半島。


第三次中東戰爭
(六日戰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空軍趁埃及軍隊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及空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其後,又空襲敍利亞、約旦;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薩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6月10日攻佔敍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旦、埃及、敍(敍)利亞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再被以色列再趕出自己家園,淪為難民。


第四次中東戰爭
(贖罪日戰爭)

由於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和敍利亞的土地,將總人數超過百萬計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子孫後代多次趕出家園,阿拉伯國家為了收復失地,發動了這場戰爭。1973年10月,埃及、敍利亞為擺脫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形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主動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均派遣部隊或空軍參與作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蘇伊士運河東岸失地。敍利亞總統阿薩德(現任總統阿薩德的父親),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敍為達成突擊效果,採取反覆動員又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措施,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猶太教贖罪日(10月6日)。


1973年10月6日14:00時,埃及、敍利亞運用優勢兵力在炮兵、空軍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對以色列進攻。在北線,敍利亞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10月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色列本土數公里的地區。在西線,埃及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以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首戰埃及軍隊獲得完勝。


10月10日,埃及軍初步達成作戰目標,以色列迅速動員預備役部隊,投入總兵力達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敍軍進攻並實施反擊,大規模向敍利亞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空襲,並空襲敍利亞後方大城市。10月11日,以色列軍在北線投入3個師轉入進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敍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增援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埃軍眼看以色列大部隊闖入敍利亞,認為時機已到,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發動總攻。以軍則投入800輛坦克,「步兵、坦克、炮兵」協同作戰,並使用美製武裝直升機和各型戰鬥轟炸機以各型導彈,火箭,航空機砲,擊毀埃及軍坦克250輛,迫使埃及軍當日撤退。


10月24日,埃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調解下決議停戰。埃及、敘利亞同以色列分別於1974年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和平協議。至此,埃及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未完待續)


作者:健元,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財稅專業本科、西南師大區域經濟管理學研究生、澳洲南澳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金融学院学习国际金融与西方会计。現任香港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香江智匯副會長、多間主流媒體專欄作者。


作者:偉文(Raymond Fung)畢業於羅國富教育學院、香港都會大學文學士學位(主修:中國人文學科)。1993年起註冊為香港檢定教師,2003年起開始在香港自由撰稿。2016年受葉劉淑儀女士所托,撰寫「香港海上絲路協會」網站初稿。詳細闡述「一帶一路」的歷史,及中國領導人對這惠及全球宏圖的初心。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