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費又要加,向內地購電或是新出路
特區政府11月28日聯同兩電,向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交代明年電費調整、未來5年發展計劃。中電和港燈淨電費按年減幅分別有望達到7.4%和16%,而較今年12月電費相比,港燈卻是「名減實加」,增約2.9%,中電電價則略降0.2%。此番價格調整與兩電在「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上做出的比例離不了干係,燃料費用是「打下來」了,投資成本又壓不住了。既然下定決心降價,又花重金求環保,那為何不直接向內地購電,一減碳排,二節成本,三省土地,一舉三得。
兩電新一年電費調整及未來五年計劃出爐,港人終於迎來電費降價的好消息,可細看恐怕是空歡喜一場。香港電費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反映電力公司資本開支、營運成本等的「基本電價」,其次是實報實銷的「燃料調整費」。此次電價下調受惠于國際燃料價格下降,「燃料調整費」過去半年一直呈下降趨勢。港島3人家庭明年較12月恐需多交13港元電費,九龍、新界家庭則幸運地可交少0.5港元。
据港燈董事總經理鄭祖瀛解釋,電價下調難主要是該公司為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進行大量投資,令投資及經營成本上升。中華電力總裁羅嘉進表示會增加零碳能源電比例,減低燃料市場波動的影響,但未來趨勢亦不確定。
看兩電未來五年的投資計劃,電價漲勢基本定型,兩電在燃料能源結構轉型上持續投入,基本電價勢必持續上漲,倘若燃料價格持續穩定,淨電價年均加幅可勉强控制在2%以内。兩電如此熱衷於投資低碳能源電,主要還是爲了完成減排任務,而環保和低價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香港最大排放源是發電廠,發電排放量佔比超60%,減排潛力巨大。然而縱觀香港5個發電廠的燃料結構,煤和柴油佔據大頭,僅有龍鼓灘發電廠是以天然氣為主,輔以柴油。南丫風力發電量九牛一毛,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佔香港縂發電量不足1%。
爲了完成環保目標,兩電已將燃氣發電比例增至約50%,減少燃煤是持續目標。此前兩電豪擲80億建海上液化氣接收站,一方面是爲了從全球買便宜氣,把燃料成本「打下來」。
今年上半年,香港發電排放減少了214萬噸,預計全年可減少16%的碳排放。電力脫碳初具成效,但和66%的減碳目標比起來,使用天然氣顯然後勁不足,電力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勢在必行。無論風電光電,須得大規模鋪設基礎設施才能起效。但兩電均未在未來5年計劃中提及風電。
對於兩電在能源轉型方面的規劃,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會與內地合作,輸入更多清潔能源,並控制兩電的發電機組投資,從而壓制住基本電價上漲。議員葛珮帆也認爲,進一步在內地引入核電及綠色能源,會比本港建造風力發電場來得划算。用電歸根結底是民生問題,穩定、便宜才是第一要義。
香港電費長期居高不下,根據GlobalPetrolPrice網站披露,今年三月,香港住宅用電價為每千瓦時0.199美元(相當於每度電1.56港幣),高出全球平均價格0.04美元(0.31港幣),而內地的電價僅0.075美元,不到香港的一半。根據深圳供電局標準,深圳市居民生活用電最高檔定價僅1.03港幣。一河之隔,相距甚遠。如果能用上深圳的「便宜」電,一來減少電費,二來從源頭削減發電帶來的碳排放,三來廢棄電廠騰出空間,可作住宅用地,解決住房剛需。
事實上,香港早已用上了內地電。粵港兩地今年六月簽訂廣東對港緊急支援機制協議,南方電網對港提供調峰調頻和事故應急服務。去年三月,南方電網就接到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中央援港方艙醫院緊急用電需求,首次通過10千伏線路跨境對港供電。此外,位於深圳的大亞灣核電站,其80%的發電量輸送香港,佔香港用電量的25%。
香港長期以來堅持獨立發電。然而,南丫發電廠的15台發電機組中,5台屬於後備機組。若將佔地50公頃的南丫發電站改造成住宅區,可以為將近5萬人提供住宅,如果適當調整供電結構,從內地買電,騰出的發電廠地皮。
至於必須要保證供電穩定的意見認為,深圳供電香港會帶來不穩定性。據最新數據顯示,深圳供電客戶每年平均停電時間24.6分鐘,率先進入半小時圈,福田中心區停電時長更是低至0.24分鐘。而深圳的千億千瓦時的供電量中,僅有30%是本地發電電量,外來電量佔到70%,其中來自雲南、貴州的「西電」是主力,而且清潔能源電佔比超過80%,相當於節約東部地區標煤消耗2.71億噸,分別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7.2億噸和520萬噸。
今年截至7月底,廣東綠電成交量36億千瓦時。自2021年9月首次交易以來,廣東綠電纍計成交電量突破51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約18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00萬噸。綠電交易在未來有相當潛力。CECA運營主管吳先生對媒體表示,「特區政府可以直接作爲用電大戶統一交易,協議定價,再由電力公司分配到各個用戶,這樣既能保證供電穩定和經濟性,還能節省很多流程手續費」。澳門超過九成用電量來自珠海,輸電設施並非不能解決問題。
目前,深圳已有11組電綫連到香港,加裝轉換器後,電網調頻區別不成問題,2025年,深圳還會建更大容量的電綫鏈接香港。運輸管道有了,電力要送到千家萬戶還是個大作業,這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收地」鋪電纜。能源諮詢委員會前成員、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此前表示,「以往(能源諮詢委員會等)亦有討論增加輸入其他地方的核電,但睇過鋪電纜要收回一些土地,而收地成本十分高昂,所以是否可行,需要再計數。」
收地涉及多方利益,特區政府徵收土地行動推進遲緩。但隨著《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問世,特區政府下定決心,計劃在未來5年收地500公頃,當中九成來自北部都會區。地有了,鋪網難題解決了一半,此時正值香港調整供電結構之良機。
深港兩地有可能在更大範圍展開更具深度的合作,其中新田科技城(包括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和新田一帶)是重中之重。新田科技城的策略定位,是成為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高科技發展最不能少的就是電,毗鄰深圳供電最穩定的福田區,新田科技城可以成為香港用內地電的「試點區」,既不愁供電問題,又能降本增效,全力投入創科發展。
新規劃帶來新機遇,多使用內地綠電問題值得更深入討論。
(圖片来源於網絡)
由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