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穎妍:誰把真相滅了口?
有議員外訪,當地商人靜雞雞問:「香港仍可自由出入嗎?」
早前我去北非國家摩洛哥旅遊,司機劈頭就說:「聽講你們現在出行不容易啊?」我立即反問:「你聽誰說?我們來摩洛哥連簽證也不用拿呢!」
類似情景,類似問號,好多朋友都曾遇過,解惑不及謠言多,人的本性是習慣先看壞、再看好,死人塌樓新聞一定吸引過歌功頌德,於是,「香港變了北韓」一定比「香港仍是自由港」更引人入勝。
早前,英國《金融時報》就引述消息人士表示,隨着中國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全球四大會計師行之中的德勤(Deloitte)和畢馬威(KPMG)的管理層對員工發出新指引,要求一些駐美國的高管如要到香港,應避免使用平時的工作電話,要另買個一次性手機,在留港期間使用,用完棄掉。
報道指,連著名的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近日有顧問前往香港工作時,也改帶其他手機。有高層更表示,部分員工因不能攜帶平時使用的手機及電腦,深感不便,故拒絕赴港工作。
看,謠言從來都是這樣開始的。
一個「消息人士」、一段沒有真人現身說法、也沒有公司內部文件佐證的新聞,由一份國際大報煞有介事報道,再輾轉流傳,就成了香港已淪落到「連手機都用不得」的所謂「真相」。
從前,我們的大學新聞系教學生新聞報道的基本元素,是要有五個W一個H,即who, when, where, what, why and how,即是事件涉及誰人、何時、何地、為何、如何及怎樣發生,有齊這些元素,才是合格的新聞報道。
看英國《金融時報》這則報道,除了德勤、畢馬威、麥肯錫幾個大名,其他欠奉,是誰出的指引?不敢刊登名字,也該有份指引的文本照片吧?沒名沒姓沒證據,大公司當然不會為這些無謂流言出澄清更正,於是,這則聽來的「新聞」,就成了事實,一傳十、十傳百。
所以,抹黑除了有手法、有內容,最重要,是有平台。西方大報、國際媒體是平台,美國掌控的社交平台更是禍首。
日前,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在議會發言中提到網絡詐騙中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層次,就是虛假及誹謗性資訊。
現代人主要靠網絡來吸收資訊,但幾個大網絡平台如Facebook、維基百科及Google對一些擺明是虛假的資訊甚至是被多次舉報投訴的假訊息,卻選擇性不處理,香港國歌事件就是最典型例子。
何議員也有親身遭遇,他說臉書上有超過300個虛假帳戶盜用他的相片開戶,有些更從事詐騙活動,他向臉書平台舉報廿多次,但問題帳戶卻依然存在。
另外,又有人在維基百科用不真實的資料描述何君堯,當他要求矯正時,卻反被維基拒絕,還將其帳號封鎖。把真相滅口,這到底是什麼玩法?
今時今日,世人已習慣以維基作百科全書,以新聞報道作事實真相,卻原來,這些「真相」背後,可以非常兒戲、也可以極度偏頗。
如果說今日網絡詐騙問題嚴重,其實最嚴重最大的詐騙,是假資訊及假新聞,因為他們不是騙幾十人、幾百人,而是欺騙全世界,讓大家離真相愈來愈遠。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