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浙江說愛國(之二)
當網購帶貨勾起了物欲橫流,卻出現了一張赤子之心、大地之子的面孔,從推銷的農產品說到天空大地,四季輪回,喚醒了綱民血脉中沉睡巳久的對故鄉、大地、莊稼、農民……的原始溫情,那些對春天的風,冬天的雪的描畫,對父老鄉親的想念,對土地萬物的柔情,讓網民感受到生命中曾有過的一束光,給覺得生命無聊乏趣、疲憊困頓的眾生心頭投射進一束光:世間畢竟美好過且美好着,人生值得。
這張面孔便是近日在網上被炒得通紅的董宇輝。他現在的狀態顯然不是為了碎銀幾兩,而是踏入財富自由的飛躍了。對於一個出身陝北的農村小子來說,這是他人生的高光一刻。
我認為這是由董宇輝個人魅力、資本運作、網上輿情催化出的社會現象。網上已有人質疑董宇輝對社會的貢獻及背後的資本力量,這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我明白小董的價值與不易,只是希望已身不由己的小董,直播中帶出的那束光是真實的,而且在人生的磕碰中能把年輕時那束光帶到最後。
其實這是我在浙江行想到的話題。
肆
周恩來的生命之光
浙江在「土地靈秀,人才傑出」的意義上,是「人傑地靈」的完美擔當。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領域,有重大貢獻、寫進歷史的浙江代表人物錄之不盡。他們為社會進步和文明建設,心懷一束報國之光。
「祖居」原是周家四世的居所,名取「鍚養堂」。傳至十一世,夫人王氏長壽百歲,被當時浙江巡撫授以「百歲壽母之門」匾,故又稱「百歲堂」。
這幢房舍見證了周家先祖曾在社會上的地位。「百歲堂」後成周家祠堂,是族人聚集議事之地。周恩來在1939年,曾回紹興到「百歲堂」與親友相聚,祭祀掃墓,宣傳抗日。
周恩來的生平、故事、相片、手迹……在「周恩來紀念館」展廳裏一一呈現。
周恩來心中有光,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眼睛也永遠有光,總是目光炯炯、儒雅有禮。他長袖善舞,忠誠實幹,勤政、律己、清廉、機敏、幽默……大義小節、品格風貎的故事,贏盡中外口碑。
1976年北京「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畫面,在歷史和民眾的心中,永遠定格。
伍
鑒湖女俠
自小喜歡湖。在見過中外多個湖泊之後,才明白那個湖若無湖邊景物和相關故事襯托,就只留得茫茫一片水的記憶。
柯岩景區的鑒湖因為秋瑾取號「鑒湖女俠」,碧波中似涌出一股氣勢。
秋瑾相貎娟秀,血液卻流淌着豪氣,其性格中的剛烈,由一個「俠」字道盡。
秋瑾回國後奔走革命,密謀在江浙、安徽發動起義。事敗被捕,堅不吐實,只留下清朝陶宗亮一句詩「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墨迹。7月13日被捕,15日即被斬於紹興古軒亭口。秋瑾從容赴義,面無懼色,時年僅32歲,正是一個女性風采最盛的年華。
劊子用的工具是大刀。魯迅弟弟周建人的文字描述道,當時一刀斬下,頭未斷開,第二刀才完全斬斷。血流成河的慘狀可以想像,自是目不忍賭。
秋瑾墓按其遺志最後遷放在杭州西湖畔。孫中山曾親自赴拜並寫下「巾幗英雄」以誌紀念。
周恩來也題字號召:「勿忘我鑒湖女俠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魯迅以名為《藥》的著名小說反映了這一事件。其中被斬首的革命志士「夏瑜」對應「秋瑾」,「古X亭X」對應「古軒亭口」。魯迅對於其時民智未開,麻木愚昧、吃人血饅頭的民族劣根性甚為痛心,也暗指辛亥革命失敗原因是未以民主思想紮根民眾。
陸
硬骨頭魯迅
「秋瑾故居」離「魯迅故里」與「周恩來紀念館」僅一箭之遙。坐紹興的一號地鐵線在「魯迅故里」站下車,走路四十分鐘,一路的氣息都仿以呼應着三位巨人的精神。
「魯迅故里景區」簇集了魯迅紀念館、三味書屋舊址、咸亨酒店、商業街等魯迅筆下的建築和人物銅像,「百草園」已舊貎難尋,被開發成景區入口廣場和置放烏蓬船的小碼頭。白天遊人如潮,尤以中學生為多。在廣場上每個方向都難找到無人的場景拍照,這也反映出人們到紹興,主要還是拜訪「骨頭最硬」的「民族魂」魯迅的故里,了解與他有關的點滴。
我們自小便能熟記魯迅的不少格言。「抬頭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中的傲骨與溫情,體現出魯迅的處事態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一句,更表逹了他雖在孤身作戰,但從不放棄愛國救國的情懷,為此甚至奮不顧身,不惜犠牲。這一句激發過不少年、青年愛國的熱情。
毛澤東在其《新民主主義論》中評價道:「……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毛澤東在紀念魯迅八十壽辰時曾賦詩兩首。詩較少在坊間流傳,為人罕知,其中一首如下:
鑒湖越台名士鄕,
憂忡為國痛斷腸。
劍南歌接秋風吟,
一例氤氲入詩囊。
此詩不但是對魯迅的紀念,也是對浙江人才薈萃的讚美。
周恩來、秋瑾、魯迅這三位偉人把心中的一束光珍藏到生命最後。我們的「浙江行」有了這束光陪伴,舟居勞頓便是小事一樁了。(完)
(圖片來源於作者和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