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即將實行,港人馬上要扔不起垃圾?
為了解決「垃圾圍城」的困境,香港政府這次真的「夠狠」。以前在香港扔垃圾非常方便,不用像在日本那樣一定要分門別類棄置,就算是大件家俱、電器也是「說扔就扔」,香港政府和環保團體長年呼籲減廢、回收,成效皆不顯著,最終港府放出了「垃圾徵費」這個大招。
過去,香港家庭一般也是用塑料袋將垃圾裝好,然後棄置於大樓後樓道或者街道上的垃圾收集處。香港環保署指,預計3至4人家庭,每日使用一個10公升或15公升的指定袋,每月垃圾收費開支約30港元至50港元。如果偶然要拋棄大型垃圾如傢俱等,需要購買指定標籤,貼上後才送往垃圾站。
雖然收費4月才開始,香港環保署1月15日起已開始公布認可的垃圾袋及標籤售賣點,逐步安排約3,000個超市、便利店和藥房等認可地點售賣,並鼓勵屋苑管理處、居民組織以及其他企業加入採購。

對於遊客或者普通路人而言,如果只是在街上想扔掉紙巾等少量隨身垃圾,也不需要用指定袋包裹,還是像原來一樣扔到垃圾桶就好。很多網友指出,垃圾徵費之後,一定會有不少人把「超量」垃圾扔到街邊,避免收費,這樣直接加重清潔工負擔,甚至有網友提出可能到時會有人把垃圾沖到馬桶,導致水渠堵塞。但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強調,公眾不應該濫用公眾垃圾桶來棄置家居垃圾。把過量和家居垃圾棄置在公眾垃圾桶上或旁邊,在現行法例下都已經構成非法棄置,同樣可被罰款3,000元。
有些屋苑為了住戶「著想」,計劃採用「包底」方式,在樓道里購置最大號垃圾袋,那麼無須個別住戶使用指定袋棄置垃圾。而謝展寰反駁這種做法稱,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產生的垃圾負責,屋苑不應為個別人「包底」,正如即使有清潔工會清理一些人遺下的垃圾,大家也不能因此而隨意丟垃圾。
謝震寰指出,最想要減少購買指定垃圾袋的費用,最直接的方法是把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如紙皮、膠樽、膠袋膠盒、金屬罐、玻璃樽等洗乾淨分出來、放在回收箱,或是交到流動回收點。回收物不用以指定袋包裹,如果附近有廚餘收集點,把廚餘垃圾也回收掉的話,可以進一步減少廢物量。
但是不少市民反映,當前特區政府相關配套措施不完備,很多區域沒有配備可回收垃圾站點以及廚餘收集裝置。安老院舍和殘疾人士院舍也提出,相關措施令他們「壓力增大」。有安老院舍負責人指出,院舍每天會產生紙尿布、廚餘、個人生活用品等大量垃圾,加上院舍經常會棄置大型垃圾,比如廢棄輪椅、桌椅、床鋪或去世院友物品等,預計今後垃圾清理費用會飆升10倍,讓院舍難以負擔。而院舍又無法向原本就靠政府救濟生活的院友增收費用,希望政府能夠「網開一面」。
飲食業界則是另一重災區,根據政府去年發出的「垃圾徵費良好作業指引」,參與廚餘收集及回收計劃的食肆只要能妥善做好廚餘分類,送往廚餘回收設施的廚餘,不需支付垃圾收費,而收集商收集的廚餘也不需要以指定袋包妥。不過,「良好作業」的要求包括,要用隔篩將多餘的水分盡量瀝乾,避免將含有洗潔精的廚餘放入回收桶等。而且只有穀物、蔬果、肉類及殘渣可以回收,惰性物料、高水份、過硬及過大物料則不可回收,包括牙籤、湯、蜆蠔蟹殼及大骨頭等。
稻苗學會榮譽會長黃傑龍表示,垃圾徵費必然導致成本提升,小規模餐廳每年或要額外花費數千元,酒樓則要數萬元,一些大餐飲集團甚至可能要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他提到自己旗下餐廳已提早一兩年進行廚餘分類工作,不過他擔心大部份餐廳的廚房較小,難有空間擺放多個分類收集箱;分類廚餘也屬厭惡性工作,不會特別加人手去做,因此預料有部份食肆或直接付錢棄置到指定袋中。
專門負責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胡勁欣1月17日再出席電台節目解答市民對於徵費的疑惑。她被問及,拖把棍或直立式風扇等太長,指定袋未能完全包裏,應如何處理?胡勁欣說,「你可以鋸開佢兩嚿入指定袋,我諗香港人都好聰明,邊個平用邊啲方法,一個地拖棍貼11蚊又真係似乎貴咗啲。」她還表示,辦公室椅等物品,棄置時或須拆開幾個部件,若能紮成一件,只須貼一張即可,梳化亦同理,「但如果係11張凳,就要貼11個標籤。」
農曆新年將至,一般香港市民也會大掃除一番,去舊迎新。這或許是扔垃圾還算方便的最後一年,過了4月1日,又會是怎樣的新氣象呢?
(圖片来源於網絡)
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