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危機迎來大結局:香港高院頒令清盤……
恒大早於2021年12月首次出現境外債違約,自2022年中負債高達2萬億的恒大,深陷危機多時。2023年9月28日,中國恒大集團在港交所公告,恒大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製措施。
有內媒引述熟悉跨境重組的香港會計師事務所資深合伙人的觀點,認為恒大集團面臨2.39萬億債務巨大壓力,負面消息連連不斷、經營壓力不斷累積,香港高院的裁決符合實際,亦合乎情理。
被清盤,對於大多數民眾或是投資者來說,是否理解成距離破產不遠。有內媒亦引述熟悉相關法律的專家表示:中國恒大被清盤不等於恒大集團境內主體破產,清盤對境內保交樓產生的影響將很有限。原因是,中國恒大作為恒大集團的境外上市主體之一,與境內外子公司均為獨立法人。
專家亦指出,購房者依法擁有法定優先權利。同時,清盤令頒布後,恒大在香港的訴訟程序中止,亦可避免其他境外債權人發起的訴訟及結果影響到整個恒大集團的債務風險化解。
恒大執行總裁:盡一切努力保障境內業務
對於恒大集團在內地仍有的地產版圖,尤其是對於尚未交房的樓盤的業主來說,是次被清盤是否代表全面悲觀的信號。
內媒報道亦引述內地房地產從業人士觀點,表示恒大房屋交付量已經接近八成,個別項目可能會有些困難,但相信在各方的推動下,房屋交付問題最終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對此,恒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強調,今次香港法院頒布的境外清盤令,涉及主體是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恒大,而目前恒大集團及其他主體的境內外子公司管理營運體系保持不變。肖恩表示,集團仍將努力盡一切可能保障境內業務和經營穩定,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
清盤後的「多米諾骨牌」
恒大債務重組階段,為了避免清盤的結果,銀行方面亦做出不少救亡行為。市場有傳部分銀行向房企提供無抵押的流動資金貸款,並附有「白名單」,旨在為地產企業緊張的資金鏈解困。可能會造成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造成淨息差下降的情況出現。無論是對內地銀行業的質素亦或是投資者的信心,都會帶來風險。
恒大被清盤一事並非是該企業本身起伏,更被視為將在行業內產生多米諾效應。內房正值調整期,而恒大的負債資產過萬億,各界對於其重組工作亦認為是任重道遠,難以實現。如今最終的判決塵埃落定後,業內專業人士分析指,漫長的清盤程序或將持續五年以上。
與此同時,內地其他的企業清盤案,將對整體經濟的信心造成打擊,而在內房行業中其他處於債務重組的企業來說,亦是一個不小的衝擊,而行業前景方面亦令人擔憂。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