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3)

為阻日企收購鋼鐵公司,美濫用國家安全實施保護主義

拜登為贏得鋼鐵工人選票,4月17日公開表示將極力阻止日企收購美國鋼鐵公司,同時增加對中國鋼鐵的關稅,拜登演講中多次提到國家安全。回顧拜登政府的過往舉措,「威脅國家安全」無疑已成為拜登施行貿易保護主義,打壓外國企業的慣用藉口。日本製鐵公司新日鐵去年12月宣布,已與美國鋼鐵(U.S. Steel)敲定以149億美元現金交易的方式對其進行收購。相較於美國鋼鐵去年8月的股價,每股55美元的收購價格溢價高達142%,4月12日,美國鋼鐵股東以絕大多數贊成批准了收購計劃。擁有120萬會員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堅決反對這項收購計劃,曾在2月發表聲明稱:「已經得到拜登的個人承諾,他說會支持我們。」並宣佈在大選中支持拜登。


今年三月中旬,拜登表示他反對新日鐵的收購計劃。4月17日,拜登前往美國鋼鐵總部所在地賓州,選擇在USW總部發表講話,宣稱將極力阻止此次收購,拜登表示「美國鋼鐵公司一直是標誌性的美國公司,它應該仍然是一家完全完整的美國公司」。拜登也呼籲對中國鋼鐵徵收三倍關稅,表示正在與墨西哥合作,確保中國鋼鐵無法在墨西哥中轉來規避關稅。

大選在即,拜登此舉意在透過保護鋼鐵工人爭取賓州工人階級的選票。賓州是2024年大選搖擺州之一。該州在2016年之前的六次選舉中都投票支持民主黨,不過近年來兩黨支持率一直相差甚微。2024年哪位候選人能贏得大選,搖擺州的選票尤為重要。


拜登經濟團隊先前表示,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將對這筆收購進行「認真審查」。CFIUS是一個審查外國投資和交易是否會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部門。根據CFIUS的建議,總統擁有法定權力,可以根據「可靠證據」阻止收購。

目前CFIUS官員正在審查日本新日鐵公司的收購提議,可是日本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國力懸殊又頻頻示好,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沒有說服力,可見國家安全這個嚴正理由在美國看來並不嚴肅,是一個「哪裏需要往哪裏搬」、無需區分事態程度便拿來使用的慣用藉口。對此美國商會2月發文警告,拜登政府阻止這筆交易的做法「魯莽」,會損害外國對美投資,妨礙美國海外投資,破壞美日同盟關係。

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打壓中國企業層出不窮

利用CFIUS 阻止收購的情況很少見,除了2018年特朗普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博通有限公司(Broadcom Ltd.) 收購高通公司(Qualcomm, Inc.) 之外,透過CFIUS阻止的交易都涉及中國投資。

今年3月20日,眾議院全票通過《保護美國人數據免受外國對手侵害法案》,迫使TikTok與母公司字節跳動在6個月內剝離,否則TikTok將面臨全美禁令。美國當局對TikTok的審查始於2018年,當時其母公司字節跳動收購了美國社群媒體應用Musical.ly。合併完成兩年後,CFIUS以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為由,審查此合併案。


美國懷疑TikTok可能被用作中國間諜活動,或影響用戶思想的工具,但迄今為止,美國政府未提供任何證據表明TikTok與中國政府共享美國用戶數據,也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當局修改了該公司演算法,從而影響了美國用戶的瀏覽內容。美國宣稱的「Tiktok 威脅其國家安全」無法證實。

同樣被美國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被查審、禁止的中國企業還有科技公司華為,認為華為受制於中國政府、涉嫌支持中國的間諜活動。自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指控,都只限於華為具有威脅其國家安全的能力和可能性,並沒有提出任何可以證據證明華為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證據。難以想像一國政府以「未發生的可能性」為由就對企業隨意「封殺」。2022年拜登政府禁止華為在美國市場銷售。


美國不顧他國國家安全,強制收購法國電力公司

「保護國家安全」無疑已成為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惡意打壓外資的行為合理化的「萬能藥」。而在收購他國公司的道路上,美國亦不顧他國國家安全,甚至設下「人質陷阱」強制收購他國企業。

2014年6月21日,美國通用電氣以170億美元收購法國電力公司阿爾斯通的能源業務。阿爾斯通是法國的「工業明珠」,負責法國境內58座核反應器所有汽輪發電機的製造、維護和更新工作,75%的電力生產設備。阿爾斯通的高精尖技對法國具有戰略意義, 然而,卻被美國借用《反海外腐敗法》及「經濟人質」的方法曲線控制,進而收購。

2013年阿爾斯通高層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赴美出差,在紐約機場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隨後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在印尼計劃中行賄,違反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該法案1977年通過,是為禁止美國企業在海外的賄賂行為,1998年,國會將其適用範圍擴大至在美國境內實施賄賂的外國企業。一家企業只要使用美元計價簽訂合作協議,在美國領土內完成支付,或僅透過設在美國的伺服器發送、儲存郵件,就符合該法案的監管範疇。在皮耶魯齊案中,阿爾斯通便是使用了設在美國的帳戶,將賄款以「諮詢費用」的名義打給印尼官員,從而引發了美國當局的調查。


直至2018年9月,美國才釋放皮耶魯齊。出獄後,他以身陷囹圄的親身經歷寫了《美國陷阱》一書,披露了阿爾斯通如何被美國企業「強制」收購,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書中提到,美國司法部的官員萊斯利‧考德威爾曾表示:「直到我們開始追捕公司高層後,阿爾斯通公司才開始合作。」這解釋了美國逮捕皮耶魯齊是為要挾阿爾斯通公司,皮耶魯齊成為了通用電氣收購阿爾斯通的 「經濟人質」。

類似的「人質陷阱」也於2018年發生在華為高階主管孟晚舟身上。自2021年拜登上台以來,與特朗普相比,在對待外資企業方面,拜登政府似乎有著更激進的立場。2024年大選當即,面對特朗普重提強硬的對華策略和嚴格關稅、並有望重新入主白宮的局面,拜登的經濟政策在保護主義問題上,將會比前任變本加厲。

延伸閱讀

美國收購法國國家冠軍企業如何與貪腐調查交織在一起

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19/01/17/how-the-american-takeover-of-a-french-national-champion-became-intertwined-in-a-corruption-investigation

(作者:季柯均 劉映彤)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