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12)

中國如何反擊美國對華貿易戰

今年5月14日,美國公佈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復審結果,並宣佈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半導體等產品加征的關稅。其中,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將提高至100%,光伏面板和動力電池的關稅則分別提高至50%和25%。這是美國對中國新興科技產業打壓升級的最新舉動。同時也意味著美國自2018年3月發動對華長達4年多的貿易戰後,再次重啟第二輪對華貿易戰端。


2018年3月2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佈:將向中國進口鋼材、鋁材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開啟對華貿易戰。3月9日中國商務部要求美國撤銷有關措施,批評美國濫用世貿條款。3月22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根據「301 調查」向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科技及電訊領域貨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亦及時公佈反制報復清單,對3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貨物加征關稅。


3月25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示:「貿易保護主義沒有出路,單邊主義和打貿易戰更是損人不利己」。4 月2日中國宣佈落實向來自美國進口的128項產品加征 15%至25%的關稅,包括:鋼管、水果、酒類和豬肉等農副產品。至此,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陰霾密佈,雙方博奕較量亦逐步升級,最終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依據所謂301條款的調查結果,對來自中國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第一輪美國對華貿易戰的重心主要是打壓中國的高科技和新材料產業。長達四年的首輪貿易戰最終以中國獲勝而美國損手爛腳結束。


經過4年多中美貿易戰的艱苦錘練和抗爭反擊。中國高新科技產業逐漸走出低谷,產業鏈和供應鏈得以修復和重建,且更加堅固穩定。「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經濟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去年3月中國成功斡旋沙伊和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向更高層次、更深領域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高質量發展。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5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時指出:「中俄關係始終穩定向前發展,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不斷加強,經貿、投資、能源、人文、地方等領域合作持續推進,為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和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未來我國對俄國、東盟(10+5) RCEP經濟體和歐洲、東歐經濟體進出口市場規模,及人民幣跨境貿易支付結算總額還將持續擴大,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加速推進。美國則因全球新冠疫情衝擊,且深度介入俄烏戰爭拖累,及謀求與中國脫勾斷鏈,終導致其長期主導的舊有國際供應鏈體系蹦塌斷裂,而陷入其內政外交的嚴重困局。

今年4月底5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財長耶倫相繼來華訪問,企圖遊說、威逼和打壓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限制中國新能源氣車和光伏發電儲能設備、電動車及組件的出口。中國不入美國設下的陷阱。於是美國作困獸猶鬥,公然重啟對華第二輪貿易戰,開啟301關稅條例復審調查,企圖對華追加180億美元關稅。中國不信邪,已及時提出反制措施,將「全面展開對美進口商品的關稅調查」。美國惘顧自身的根子問題,進行最後的瘋狂掙扎,其內部產業經濟根基已很脆弱,繼續對華開打貿易戰,是錯判形勢,最終仍將以失敗告終。

美國財長耶倫

5月1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指出:中方一貫反對違反世貿規則單方面加征關稅,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同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亦發表談話表示:美方提高301關稅違背了拜登總統「不尋求打壓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斷鏈」的承諾,也不符合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精神,這將嚴重影響雙邊合作氛圍。美方應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中方將採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美國輿論和智庫擔心美國政府對華加征關稅無助於刺激美國本土相關產業的繁榮,且不利於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也更擔憂新一輪加征關稅的最終代價會由消費者承擔,增加的高額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頭上。


白宮此次公佈180億美元的新一輪加征關稅措施,包括13項,涵蓋多個領域,含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關鍵礦產、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多種產品,啟動生效時間分別從2024年至2026年不等。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電動汽車,關稅稅率翻了兩番,今年將從目前的25%大幅提升至100%,若加上美國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2.5%基礎關稅,最終稅率將達到102.5%。電動汽車鋰電池關稅稅率今年將從7.5%提高到25%,非電動汽車鋰電池關稅稅率則將於2026年從目前的7.5%提高到25%。電池零部件的關稅稅率今年將從7.5%提高到25%。2026年,天然石墨和永磁體的關稅稅率將從零提高到25%;某些其他關鍵礦產的稅率今年將從零提高到25%。這也是美對華礦產資源的首次關稅加征。


另外,港口起重機今年的關稅稅率也將從零提高到25%。某些鋼鐵和鋁產品關稅稅率今年將從0—7.5%提高到25%。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件)關稅均翻倍,今年將從25%提高到50%。半導體的關稅也翻了一番,到2025年,將從25%提高到50%。醫療產品方面,注射器和針頭的關稅稅率今年將從0%提高到50%;某些個人防護設備(PPE),包括某些呼吸器和口罩,關稅稅率今年將從0—7.5%提高到25%;到2026年,橡膠醫用和外科手套的關稅稅率,將從目前的7.5%提高到25%。

拜登在當年競選總統時曾經尖銳批評特朗普打擊對華貿易。其上台後,就有內閣官員批評,上屆政府對華加征關稅損害美國利益。但面對今年11月即將到來的新一屆美國總統大選,拜登政府為了同競爭對手特朗普爭奪選票。不惜以所謂維護美國利益為名,竟然同特朗普鬥狠比爛,不僅保留了上屆政府對華加征的關稅,反而變本加厲,對華徵收新的關稅。


據美國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財政部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部門前副助理部長蓋里·哈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分析,拜登採取這個行動的時機顯然是為了總統大選。因為想再次爭奪總統大位的拜登和特朗普都承諾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和打壓力度。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出於國內政治考慮,濫用301關稅復審程式,進一步提高部分對華產品加征的301關稅,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這是典型的政治操弄,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世貿組織早已裁決301關稅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美方非但不予以糾正,反而一意孤行,一錯再錯。「中方將採取堅決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5月15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汪文斌再次強調,美方繼續將經貿問題政治化,進一步增加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只會顯著推升進口商品成本,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更多的損失。據穆迪公司測算,美國消費者將承擔對華加征關稅約92%的成本轉移,美國家庭每年增加開支約1300美元,美方的保護主義舉措也將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造成更大的破壞。並影響世界經濟的復蘇。

據世貿組織統計,目前發達國家進口平均關稅稅率在5%左右,發展中國家在10%左右,中國在7%左右。2018年3月美國政府挑起首輪對華貿易戰時,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平均關稅已上漲到21%左右。新能源汽車屬於汽車行業技術創新,及應對環球氣候變化的環保節能產品,其擴大出口無疑對拉動我國外貿增長和緩解全球溫室效應有積極作用。但從目前數據來看,中國向美國出口電動車數量仍較少,僅占整體出口量的16%。據中國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僅吉利汽車向美國出口了2217輛汽車,是唯一一家向美國出口汽車的中國汽車製造商。因此,新加征關稅對中國汽車行業產生的直接影響非常有限。


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數據,2023年,中國出口的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歐洲占比上升達38%,遠超其他出口市場。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表示:「我想指出的是,目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中至少有50%來自西方品牌,它們在中國生產,然後進口到歐洲。「在這個問題上,這或許與其他國家和北美有不同之處。」朔爾茨指出,同樣不應忘記的是,歐洲製造商正在中國市場上成功地銷售他們的汽車。說明中國同歐盟國家的雙邊貿易依舊健康穩定。

5月17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日前美國政府宣佈將進一步提高部分對華產品加征的301關稅,大家比較關心對中國經濟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儘管經濟持續回升仍然面臨一定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經濟內生動能持續增強,社會預期不斷改善,有能力、有韌性應對外部衝擊,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不會改變。

4月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由此可見,中國產業經濟和市場空間都擁有較大的戰略縱深。縱觀歷史,中美貿易戰的決勝關鍵要素就在兩點,一是中國出口市場規模的不斷拓展。即全球回應巴黎氣候協定,對新能源電動汽車需求增長強勁,一些新興藍海市場如:東盟RCEP 、歐盟和東歐、南北美等市場規模將不斷增長。二是以人民幣為主要國際貨幣的跨境貿易支付結算規模的持續增長。例如: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結算規模的不斷擴大,均可有效抗衡和化解美元霸權所主導的傳統國際金融結算的衝擊。

今年2月17日新華社公佈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跨境人民幣業務繼續保持增長。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為52.3萬億元,同比增長24%,在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的占比升達58%。其中,經常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14萬億元,同比增長33%;資本項目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38.3萬億元,同比增長21%。


據俄羅斯海關總署公佈,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同比增長26.3%,歷史性地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401.1億美元,其中:俄對華出口增長12.7%,達到1291.3億美元,自華進口增長46.9%,達到1109.7億美元。此前,中俄兩國元首就曾設定了將中俄貿易總額翻一番的任務,從2018年的1000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2000億美元。

今年1月12日海關總署公佈:自2013年以來,中國與東盟貿易年均增速達8.8%,高出同期中國整體年均增速3.8個百分點。2023年,對東盟雙邊貿易繼續增長,規模達6.41萬億元,中國與東盟連續4年保持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自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實施兩年來,亞太區域貿易成本大幅降低,產業鏈、供應鏈聯繫更加緊密,各成員間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2023年中國對RCEP14個成員國合計進出口達12.6萬億元,較協定生效前的2021年增長5.3%。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指數由2013年的100上升到2022年的165.4,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2023年中國與全球各區域貿易情况(單位:亿美元、%)

2023年中美貿易額為6644億美元,呈繼續下降趨勢,同比降幅達11.6%,其中:出口美國產品5002億美元,同比下降13.4%;進口美國商品1642億美元,同比下降6.8%,貿易順差為3360億美元。

因此,未來中國進一步鞏固國際貿易「市場」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把握住兩個關鍵點。一是市場的「長度」,即「時間」。中國須保持戰略定力和足夠耐心,同美國巧妙博奕,有定力,守得穩,熬得住,必然雨過天晴現彩虹。二是市場的「闊度或寬度」,即:「空間」。需不斷鞏固傳統市場,加強同亞太、俄羅斯及歐盟區域市場國家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雙邊貿易,擴大市場分額。面對來勢洶湧的美國貿易戰火,一方面需精准反制,直擊其要害痛點,堅決推出反制措施,捍衛國家權益。另一方面,要以中華智慧,太極技巧,以柔克剛,乾坤挪移,另闢蹊徑,大力拓展未來新興區域市場空間。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