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回顧與啟示
中美貿易戰的衝突始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2018年3月下令依據《美國貿易法》「301條款」,對中國是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展開調查,此舉被視為他針對中國採取的第一個直接提升貿易關稅壁壘的措施。2018年春,美國以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為由,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中國隨即予以反擊,中美貿易戰由此拉開序幕。雙方你來我往,關稅壁壘摩擦不斷升級,其涉及的商品範圍也不斷擴大。2020年,中美簽訂了第一階段貿易談判協議,這場紛爭暫時告一段落。
2024年4月底5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財長耶倫相繼到訪中國,試圖通過遊說和威逼中國壓縮新能源汽車產能,來遏制中國的發展,其大肆炒作中國「產能過剩」,限制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電池組件的出口。然而,中國並未屈服。美國遂重啟對華第二輪貿易戰,開啟301關稅條款復查,擬大幅提高對中國180億美元商品的進口關稅。中國則針鋒相對提出了堅決反制措施,全面展開對美進口商品的關稅調查。美國政府做派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企圖聯合歐盟構築對華脫鉤斷鏈的高牆壁壘。
美國政府再次發動貿易戰,企圖以高關稅和新的貿易協議為手段,主要目的是減少美國的外貿赤字(即:外貿逆差),並謀求從外國奪回製造業的產業空間和工作崗位。然而,數年下來,美國這兩方面的成績都乏善可陳。
自2018年起,美國包括商品和服務在內的貿易赤字逐年增加。2019年略低於2018年,但之後連續三年上升。2022年,美國貨物和服務貿易逆差額較上一年飆升12.2%至9481億美元,打破歷史記錄,與發動貿易戰以減少貿易赤字的初衷背道而馳。2023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大幅減少,但與此同時,美國與墨西哥的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524億美元。美國與德國、韓國、印度和意大利的貿易逆差同樣創下年度新高。
全球化大勢已不可逆轉。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只是將從中國的進口商品,轉換為從其他經濟體的進口,並未能真正將製造業的產業鏈和工作崗位從外國帶回美國。事實上,美國製造業職位的減少,主要是其技術進步替代勞動力的結果。美國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在本世紀初已開始迅速減少,到2008年華爾街引爆金融海嘯後進一步下跌。奧巴馬執政時期,製造業人數緩慢增加,特朗普時期繼續這一趨勢,但也僅增加了約50萬人,改變不大。美國的勞動力總數約1.65億人,其中製造業約1500萬人,少於10%。即使增加的50萬個就業職位完全歸因對華貿易戰的成果,也難以抵消其貿易戰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
然而,否極泰來,危中有機:中國不願打、不怕打貿易戰,為捍衛國家利益已展開堅決反擊。
中國憑藉強大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修復與重建能力,成功應對了美國的首輪對華貿易戰壓力。有關數據顯示,儘管貿易戰期間中國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上仍保持了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例如,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中國GDP增長率達到了8.1%,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這表明,中國在貿易戰中的經濟韌性和適應能力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美貿易戰被視為美國壓制中國的手段,而中國一方面與美國角力,另一方面也積極爭取更多致勝的籌碼。中國在這場貿易戰中的勝利,離不開對亞太新興市場的不斷開拓和鞏固,離不開穩步擴展國際關係網絡,擴大「朋友圈」,打好「雙邊和多邊貿易聯盟牌」。東盟、歐盟、東歐和南北美等地的市場,均成為了中國商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和進出口增長較快的區域。例如,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21年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了19.7%,對歐盟的出口增長了19.1%。此外,中國也積極向巴西、俄羅斯等國家採購農產品及燃油等,以減少對美國進口商品的依賴。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和規模不斷提升,也是中國取得貿易戰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跨境支付結算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中國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2022年末,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占比為3.91%,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排名第三。2023年9月,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占比為5.8%,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排名上升至第二,在SDR一籃子國際貨幣配置中,人民幣權重已升至12.28%。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更加活躍。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常備互換協議,並擴大資金互換規模,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2022年以來,先後在老撾、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巴西新設人民幣清算銀行,海外人民幣清算網路持續優化。2022年末,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餘額約1.5萬億元,重回曆史高位。國際清算銀行(BIS)2022年調查顯示,近三年來人民幣外匯交易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由4.3%增長至7%,排名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為規避美國的高關稅壁壘,一些中國製造商將業務向海外轉移。以越南為例,製造業平均薪資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具有土地及人力成本優勢,2019年越南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加35.6%。馬來西亞、泰國和韓國也從中受益。泰國於去年9月宣佈一攬子新政,旨在吸引更多外國投資,特別是因中美貿易戰而搬遷的公司。然而,當前環球經濟環境僅僅是加速了中國製造業向海外轉移部分業務的趨勢,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位置不斷向高增值頂端上移。而隨著中國價值鏈位置的提升,城市以外的原工業用地將得到釋放,用於利潤更高、污染更少的新能源環保產業。這種價值鏈的上移,不僅代表著傳統經濟結構的優化,更意味著投資和科技創新的不斷提速及增加規模。近年來,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研發投入方面的支出呈現出迅猛增長的趨勢,年度研發投入正快速接近美國水準。
總之,大國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實力的較量比拼,更是發展信心和戰略定力的磨練考驗。中國在美國對華首輪貿易戰中,已展示了卓越的戰略定力和博弈耐心,及打持久戰的信心,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穩步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健康恢復和增長。在美國重回本國利益優先的霸權思維邏輯大背景下,中國正致力於樹立並傳播一種對全世界人民具有廣泛吸引力的美好願景和先進文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美國逆歷史潮流,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背景下,中國以更加開放和自信的姿態走向全球擁抱世界;在美國四面圍堵的背景下,中國全面建立與東南亞、歐洲、日韓及中亞等地區的東盟「10+5」自由貿易體系(RCEP),以率先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歷史規律表明,凡是不斷吸收外部文明成果、不斷學習創新的進步國家,終將會變得更加強大;而那些固步自封、抱殘守缺,阻礙時代潮流的國家,無論曾經多麼強大或偉大,最終都將會走向衰敗。因此,美國對華第二輪貿易戰最終結局如何,已經不言而喻。
作者:朱菡 健元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