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六發射升空,香港技術勇於創新
目前,嫦六地面應用系统已開始接收月背數據,搭載的科學載荷專家陸續開啟工作,開始持續約2天的月背採樣工作。由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團隊研製的採樣器将奮戰在月背採樣的「第一線」。
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20年来不断刷新著人類月球探测纪錄。迄今國際上已成功實施10次月面採樣返回,都在月球正面。2019年著陸月背的嫦四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則,刻上中國足跡。這次嫦六在月背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著陸過程大約900秒,舉世瞩目的「精彩一落」,揭開「蟾宫挖寶」新一頁,嫦六可望找到月球比較古老樣品,带回地球進行科研。
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在嫦五經驗之上,嫦六採樣装置進行多項改進,研製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其中一個採樣器應對較鬆散的月壤,另一個應對黏性較大的月壤。採樣後會將月壤樣品放入初次封装系统。這個系統包含将月壤带回地球的樣品罐。樣品罐密封後,由採樣器将樣品罐提升到上升器頂部放置好了。此後,上升器在月面起飛,達到預定軌道後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汇對接。月球樣品從上升器轉移到返回器,最後返回地球。
理大在香港參與了設計及生產採樣器甲和乙、以及安裝在採樣器甲和乙旁的高溫近攝相機為多點採樣、將樣本倒進理大的樣本罐內以及將樣本罐準確放進上升器等動作發揮導航功能。而理大設計的航天件當中的初級封裝系統亦包括樣本罐及封裝機構。
容啟亮指出,由於地、月自轉速度影響,人類不能直接觀測月背及直接通訊,導致今次任務在探測和登陸的難度及挑戰比月球正面採樣更大。而團隊在過往航天項目累積的經驗之上,在嫦娥六號裝置進行多項改進,令採樣任務可以更快速完成。
該裝置已隨嫦娥六號成功於月球背面軟著陸,並於6月3日完成了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締造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的創舉。載有月壤樣本的嫦娥六號飛行器目前已自月球背面起飛,預計6月25日將樣品帶返回地球。對於理大能否獲發月樣研究,容啟亮稱這些是由國家航天局管理,「唔係你話分就分」,要再作申請並說明研究用途,而上次嫦五採集的月樣約有1.75公斤左右,他相信今次會有更多。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恭賀團隊說:「理大有超過30年航天科研工作經驗,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我們實在深感榮幸,感謝國家一直以來對理大科研團隊的信任和支持。我們期盼進一步發揮理大的專長,與內地的科研專家攜手合作,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據瞭解,繼香港大學錢煜奇博士團隊成功申請到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後,香港理工大學團隊亦成功申請到嫦娥五號樣品。嫦娥六號取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對科學研究意義非凡,港大、理工大科研團隊均表示希望能夠盡快申請到嫦六樣品,對月球的「正反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當「嫦六」月背著陸影相公佈的一刻,香港市民和全國人民一樣,都感到無比的振奮。除了是因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之外,還在於探測器上有香港科研成果——搭載了由理工大學團隊設計和製造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也就是說,採集人類第一抔來自月球背面的土壤,用了「香港技術」。
事實上,中國探月工程的許多重要階段,都能看到香港的助力。這對香港各界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大力發展創科,以己之所長、貢獻國家之所需,香港的角色和作用將愈加突出。未來特區政府和各界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不斷完善創科生態圈,抓住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機遇,將國際創科中心的招牌越擦越亮!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