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1)

傳承千載,豫港同心——從夏商周文明展溯源中華文明

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報告提出了將建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的計畫,並很快得到落實。該辦公室於今年5月與香港歷史博物館首次聯合推出的首個中國通史系列展覽即:「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已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登場亮相。為什麼是選擇河南溯源,為什麼是定位夏、商、周?這其中很有考量。 河南省位於黃河中下游,自史前時期以來,歷經夏、商、周、漢、唐以至北宋等多個朝代,一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並由此形成以中原為核心的中華禮制、禮儀文化圈,對中國歷史進程的推動和中華文明的形成、庚續、傳承與不斷發展,都發揮了相當獨特而重要的歷史文化促進作用。中國歷史記載中的最早三個朝代即:夏、商、周,皆在河南建都,數千年前建立的神秘王朝,蘊含著眾多獨特的人文歷史價值和文物古跡魅力,關於夏、商、周來之不易的考古成果,本身就在給人們講述著一個個豐富而生動的中華文明歷史溯源與不斷繁盛傳承的感人故事。今年5月香港歷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首次攜手策劃,精選了來自河南省內的15家文博機構,並精心挑選了超過150件(套)的夏商周歷史文物珍品,全部免費對香港公眾開放展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展品中的「王子午鼎、西周綴玉覆面、蔔甲」等33件文物均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由於其文物的獨特珍貴歷史價值和文物質地的脆弱性,約40件展品更是首次離開河南省,於中國香港展出,可見國家對香港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與關懷,以及豫港兩地血濃於水的人文交流的悠久歷史聯繫。香港市民也用最大的熱情回應了這場盛事。自開展以來,香港及內地慕名前來參觀的觀眾就絡繹不絕,爭相一睹中華民族「夏商周」三代波瀾壯闊的悠久歷史與華夏文明的壯美畫卷。


來到香港歷史博物館,一走進中華古文物展廳,就仿佛穿越了千年時空隧道,回到那個古老的歲月。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玉戚璧,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紋飾令人歎為觀止;鄭州商城出土的獸面乳丁紋銅方鼎,散發著古老的威嚴和莊重;安陽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和青銅禮器,刻畫了商代的祭祀文化和統治智慧;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訴說著楚國昔日的輝煌與繁榮;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的青銅樂鐘,展示了古代祭祀儀式的隆重與神聖;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圈足銅觥,精美絕倫,傳揚著那段輝煌的歷史,令人流連忘返。


本次展覽以時間為軸、以文物和遺址為點、以王都與四域的政治關係為面,充分運用了「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研究成果和創新科技,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了中華文明歷史體系的構建與文化傳承的淵源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在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成就,使香港市民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化與悠久文明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從而由衷地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香港作為中華大地不可分離的一個組成部分,香港同胞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其與古代中原地區的聯繫交往,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加悠久而深遠。早在1925年前後,考古學家就首次在香港屯門發掘出土了商代時期至春秋時期的古文物和遺址。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香港早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密切交流,還證實了兩地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文明淵源。到1990年,考古學家又在南丫島發現一大批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玉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商代中原禮制文化和禮儀活動的玉牙璋。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進一步印證了香港與中原地區在古代就有著文化藝術、經貿活動、宗教禮儀等方面的緊密聯繫與交流,更證明了香港同胞和內地人民都是炎黃子孫,都有著一脈相承,血濃於水,及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


此次以中國通史系列文明為主題的展覽已然在香港拉開了序幕,河南「夏商周」三代歷史文明展已為其奏響了文化藝術交融匯萃的序曲。通過這次歷史文物展覽,香港市民不僅能深刻領略到中華悠久文明的輝煌燦爛,還能深刻感受到中華歷史文化的永續繁衍,及中華文化的連續性、統一性、包容性、創新性及和平性人文價值的庚續傳承與創新發展。這些中華歷史文化與文明展覽將為香港公眾提供難得的,了解中華五千年優秀文明與歷史文化的契機,深刻領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深厚底蘊和取得的非凡成就,不斷增強香港同胞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及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愛港的家國情懷。也必將為迅速打造未來「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目標,注入更加豐富多元的中華歷史文化與優秀文明的物質元素和精神內涵,及更強大的生機活力。

作者:黃姝菡 健元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