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披露非法跨國收養,母親收容所誕下嬰兒即被送走
韓國一委員會9日發佈針對跨國領養案件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證據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有數萬名被送到外國收養的嬰兒,他們的母親在懷孕和分娩時,正在政府資助機構中被囚禁和奴役。
在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尤其是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前的幾年裡,韓國的軍事獨裁者們曾大力「清理街頭的流浪者」。到1986年總共有1.6萬多人被關在36個由政府補貼的設施中。1987年,福利院「兄弟之家」拘禁、虐待流浪者和兒童的惡行被曝光,政府在調查中淡化和歪曲了其侵犯人權問題的性質。四家流浪者收容機構在「兄弟之家」倒閉之後仍被允許繼續運營,沒有接受公開調查。
在過去的60年間,大約有20萬韓國人被收養到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被收養者群體。大多數領養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當時韓國的軍事領導人專注經濟增長,將領養視為減少需要養活的人口的手段,或者是消除未婚母親「社會問題」以及加深與西方民主國家的聯繫。
調查委員會還對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的367名韓國被收養者追蹤調查,委員會懷疑被領養嬰兒,他們的母親被關在政府資助的機構,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佈一份中期報告。
韓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的調查人員表示,據囚犯紀錄顯示,1985年和1986年,韓國大邱的惠曼院(Huimangwon)和忠清南道的千城院(Cheonseongwon)(「流浪者」收容所)至少有20人被收養。在這兩年裡,韓國海外領養項目達到頂峰,超過1.75萬兒童被送往海外,其中大多數是新生兒。
據悉,從惠曼院和千城院的囚犯處領走的嬰兒,大多在出生當日或次日被轉送至收養機構,即霍爾特兒童服務社和東方社會福利協會。這表明他們的收養事宜在出生前就已確定。這些機構將嬰兒送往美國、丹麥、挪威和澳大利亞的家庭手中。
儘管他們的紀錄顯示一些婦女提交「同意送養孩子」的備忘錄,仍有其他紀錄表明這些婦女是迫於壓力。惠曼院1985年的一份囚犯紀錄顯示,一名42歲的囚犯因拒絕送養孩子而被認為有「精神健康問題」。官方表示她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孩子。
「由於委員會只能查閱惠曼院1985年和1986年的囚犯紀錄,目前很難確定其他年份還有多少被收養的兒童,」調查人員表示。霍爾特兒童服務社和東方社會福利協會並未立即對該調查結果做出回應。
數年前,美聯社曾披露位於釜山北區的「兄弟之家」福利院(Brothers Home)通過把兒童販賣至海外供人領養牟利的情況。「兄弟之家」於1960到1980年代末期收容數千名當局視為無家可歸的孩童和成人,將他們扣留在那裡,許多人被奴役、性侵,甚至被毆打致死。2019年,美聯社通過從官員及立法者處獲取的檔案發現,1979年到1986年間,「兄弟之家」有19名孩子被領養並送往國外,還有一些間接證據顯示,至少還有51人被領養。
該委員會還重點提到,四所機構中存在其他人權問題,還包括首爾的耿山院(Gaengsaengwon)和京畿道的城西院(Seonghyewon)。這些機構的死亡人數很高,耿山院1980年報告的死亡人數佔當年機構總人數的25%以上。
委員會稱,從1982年到1992年,有近120具千城院囚犯的屍體被提供給當地一所醫學院進行解剖實習。大部分屍體是在囚犯被宣佈死亡的當日或此前被轉移到學校的,沒有跡象表明該機構曾努力將屍體轉移給親屬。
委員會表示,惠曼院和千城院也經常接收從兄弟之家福利院轉來的囚犯,這表明監獄之間存在一種「旋轉門」式的勞動力共用計劃,這很可能會增加利潤並延長囚犯的監禁時間。
延伸閱讀
The New York Times:「郵購嬰兒」、「嬰兒出口國」:韓國海外收養的殘酷真相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30920/south-korea-adoption/dual/
(作者:馮帆)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