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南極:這麼遠,那麼近
而此次訪港的「雪龍2」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更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破冰船,2019年交付使用。本次訪港是「雪龍2」號,在完成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後凱旋返航,選擇香港作為「回家」首站,與20年前的「老大哥」停泊在同一個地方。特首李家超說,這象徵着國家40多年來對南極的探索,從一開始近乎盲人摸象,到一步一腳印,發展到如今領先世界的頂尖技術水平。
從南極到香港的路有1萬公里,說遠也是很遠;但香港與南極的關係,說近也是很近。
香港著名探險家、中國極地博物館基金創辦人李樂詩博士,便是全球首名踏遍三極(北極、南極及珠穆朗瑪峰)的女探險家,其於上世紀80年代,便已經多次跟隨國家極地考察隊前赴南極。現時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的「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最初也是出於其希望成立極地館的想法才設立,多年來向公眾推廣極地及氣候變化信息,至今已接待了過百萬學生。
此外,氣候變化不是危言聳聽,南極是首當其衝,而香港位處沿海,也迫切要面對水位上升和熱帶氣旋增多的問題。不少香港市民都對去年連續十號風球和世紀黑雨等極端天氣記憶猶新,黑雨期間更有兩人死亡、逾140人受傷,全港都切切實實地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甚至到了危及生命安全的程度。因此,了解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國家極地考察隊做了什麽樣的研究工作,去保護極地、保護地球環境,亦是港人作為地球村一分子的責任,而這同時也關係到香港未來長遠的發展。
過去在航天科技上,香港一直為國家作出獨特貢獻,從理大團隊參與嫦娥工程、探火工程設備建造研製工作,到港大團隊參與火星採樣點前期選址研究,都體現了香港的科研實力和潛力。同樣地,香港也有能力可以為國家極地事業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第40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張北辰稱,探索南極其實是在做「面向全球」的工作,中國會與各國科研人員共享研究資訊,共同探索解決氣候變化方案,又希望未來能有來自香港的科研人員加入南極科考中,共同為祖國科考作出貢獻。他強調,南極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記錄器、警示器,今年考察隊抵達南極中山站時,發現碰到的海冰基本都已破碎,「而這是40年南極考察的頭一回。」他解釋,這說明熱浪(heat wave)已切入到南極內陸,這些變化影響廣泛,而過去30年來,南極冰蓋減少使海平面上升8毫米。
特首李家超則指,期望香港青年本次能把握與國家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以勇敢、不怕艱苦的極地考察隊為榜樣,勇於投身創科行列,為建設科技強國注入香港力量。此外,香港創科界、企業以至各大科研機構也應抓緊機遇,與內地在極地研究領域展開交流合作,共同開創更先進的技術。
登船參觀的香港教大協理副校長翁建霖表示,學生透過登船參觀能認識到生物多樣性、極地對氣候變化影響等,比起日常教學,對學生影響更大。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首席講師霍偉棟亦稱,「雪龍2」號訪港能讓香港學生了解到國家在應對氣候轉變的工作,到極地進行科學考察亦並非遙遠的事。
一名平時熱衷於探索自然科學知識、關注海洋環境和氣候變化議題的林姓中學生則表示,「參觀過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海水採樣,利用『月池系統』進行採集海洋數據是這艘破冰船的一個重要技術,講解員在這個環節也講得非常詳細,我從講解中學到海洋採樣可以監測到水質的變化,而利用這些數據又可以去研究如何將污水淨化。」他還思考人類與地球該如何相處,「海洋、極地都是地球很珍貴的自然資源、生物儲存庫,然而現在地球面臨海水污染,人類的各種活動亦讓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這給到我的啟迪是從日常生活中做到環保、對自然懷抱敬畏之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