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怎麼辦?
難辨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種可感染腸道及引起嚴重腹瀉的細菌,常見症狀包括:腹瀉或大便中帶有血絲、腹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難辨梭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見的院內感染,根據醫管局數字顯示,本港發病率十年間升逾兩倍,受感染人數由2020年約2800宗增加至2022年超過3600宗。長者、慢性疾病、炎症性腸病或經常服用抗生素人士,均是感染難辨梭菌的高危群組。
MagIC總監黃秀娟教授解釋:「人類腸道由數兆微生物組成,猶如森林的生態系統。這種健康的生態系統可能會被某些致病菌破壞,例如難辨梭菌。」
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包括具保護作用的益菌以及具侵略性的壞菌,在一般健康腸道環境下,益菌能夠抑制壞菌在腸道內的生長,達至平衡。但當服用抗生素後,腸道內不論益菌或者壞菌都會被殺死,導致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情況,若此時被難辨梭菌入侵,這些壞菌便會不受控地繁殖,造成腸道感染。
難辨梭菌屬桿菌,在受感染病人腸道中產生毒素,導致患者出現嚴重腹瀉及大便出血。抗生素是傳統的治療方法,但復發率及死亡率高達35%及40%。FMT治療的原理是使用健康人士糞便,將健康腸道內的細菌(特別是益菌)移植給病人,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
周女士感染難辨梭菌多年並多次復發,過往接受抗生素治療後,仍飽受反復肚瀉及大便出血困擾,自從接受FMT治療後,就再沒有出現病徵了。
黃秀娟教授透露,研究團隊計劃將MOZAIC™️技術提升治療成效的FMT製成膠囊,惠及本港以至大灣區的難辨梭菌感染病人。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希望這項轉化研究成功落地,證明腸道微生態具有龐大的醫療潛力。期望把香港打造成腸道微生態創新醫療產業的亞太區龍頭。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