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若要對中國經濟恢復信心,不能一味唱好
一些分析人士對新流行語的引入感到欣慰,認為這是另一條線索,表明中國政府將在明年更加重視增長,努力在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雙重目標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
但是,許多人似乎無法確切理解這個詞的真正含義。他們到底想建立的「新」是什麼,他們想廢除的「舊」又是什麼?就連負責這句話英文翻譯的新華社編輯似乎也不太清楚。
在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英文報導中,新華社將這句話翻譯為「優先發展,然後再解決問題」。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稿的英文版中卻是「先立新後破舊」的翻譯。
事實上,中共中央在2021年7月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首次提到了這句話,當時他們擔心中國的去碳化運動導致了嚴重的電力短缺。那次會議之後,中國放慢了關閉煤礦和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步伐,從而減緩了為實現「雙碳」目標一窩蜂的運動。在2021年的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新聞稿中繼續強調了這句話,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
一些分析人士可能會猜測,這一流行語再次被強調,表明中國政府對如何應對下滑的房地產市場、不斷增加的地方政府債務和陷入困境的中小城市商業銀行有了新思路,而這正是北京為恢復經濟活力而需要應對的眾多挑戰中的三大困難。
特別是有學者認為,「先立後破」可能預示著房地產市場政策的改變,因為在房地產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一些主要開發商已經違約。這阻礙了中國在2024年刺激經濟復蘇的努力。
「先立後破」並不是唯一讓人感到困惑的措辭,經濟工作會議聲明中還有一句更讓人費解的話。在著重強調加強宏觀經濟導向一致性的段落中,聲明指出,要努力「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非經濟政策」?它是否指那些阻礙私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發展的行政政策,例如針對私營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莫名罰款、突襲和其他行動,這些行動使得在中國做生意的風險越來越大?
上海市政府出版的電子報紙《澎湃》在早前的一篇社論中說,這句話顯然是指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市場主體在經營過程中,受到了環保、消防、教育、勞動、安全和自然資源等方方面面的監管和行政行為的阻礙。其中許多措施屬於「非經濟政策」,對民營企業的信心產生了不利影響。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詳細明確的解釋清楚呢,尤其是在企業信心如此低迷的情況下?需要在為「實現經濟復蘇」而拍手稱快的同時,也承認他們遇到了信心問題。
「增強信心」已成為又一個流行語。中國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顯然,要 「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這給人的印象是,經濟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只是中國的宣傳機器做得不好。實際上,中國國家媒體對經濟光明前景的報導和評論舉不勝舉。
「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似乎針對那些網路大V和為券商、諮詢公司和智庫客戶撰寫研究報告的分析師。許多網路大V由於發表了坦率、誠實的評論,其社交媒體帳戶已被暫停,分析師們也被警告在撰寫有關中國經濟的文章時必須謹慎用詞。
一位香港的基金經理告訴我,當中國券商的銷售人員來見他時,他們首先會用 PowerPoint 演示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演示結束後,他們才會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
如果要對事實遮遮掩掩,不允許不同意見,又怎能恢復信心呢?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