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5)

何漢權:Al與人文精神究是相剋

18,19世紀工業革命,萌芽到「成熟」,人類科學飛躍進步,物質生活一直改善,但精神層面並不快樂。人文精神概括而言,是人的存在,人的價值究剩下多少,人的幸福感是充溢,明天更好,抑或是今天不知明天事,度日如度年,人是充满無助無力,明天不知如何是好。


無疑,信奉科學科技主義者,大有人在。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讓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法則,不斷掌握這方宇宙。事實上,老掉牙的調查都發現,「文明」城市裏,修讀人文學的學生數目在近30年大幅下降,這源自大眾對人文學科在現代社會「不能當飯吃」的成見。


都說「科教興國」,科是科學,教是教育。若要尋问教育的最终目標,終極關懷,以终為始,必然回到「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受到教育的人應然要「顧己及人」;要獨立思考,建立審美觀、創意力、道德觀、溝通能力等。仍然是科技界新貴的Al,恐怕不能擔當此大任!


人類是有感官的,有喜怒哀樂,會感受到痛覺;人類能獨立思考,作出推論;人類有靈魂,擁有共情能力,也有道德觀念,Al有嗎?

早在1972年,前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提出了國民幸福總值(GNH),強調人類社會在於物質與精神的同步發展,證明物質與精神兩者對於生活品質的建立均不可或缺。只要人仍舊是人,就必定會有人情常理,需要人文關懷。


教育是腳踏實地,有情有義。教育者擁有的人文關懷,AI不能取代。在人工智能時代,要與擁有龐大數據庫的AI比拼知識確是癡人說夢。

成也Al敗也Al,教育工作者,要自教教他的互動,必然是提供情感交流、道德教育、價值觀引導等才是優先要項,是讓人類繼續永保優勢。是真正向前超越,而不是墮落退後。


成也AI,從教學專業角度看,確能夠監察學生的「成長指數」,收集學生的健康狀況、各方面技能的發展,集合成一項項數據;使用此等數據,可讓學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但是,每個學生的性格、成長環境、天賦都不一樣。教育工作就要學習並運用数據的綜合能力,從而因材施教,發掘學生獨特的一面。

如今AI步入包羅萬有之年,已成超級百科全書;限之不如善用之,孩子的創意是無限的,將來使用AI的千萬種方法,還待他們在這張空白的地圖上探索,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存在的價值之一。


敗也AI,假資訊充斥網絡,AI更能製造出以假亂真的聲畫,人類學習並應用求真的精神便顯得尤為重要。讀過歷史的便知道,那份還原歷史真實性的堅持,是多麼可貴。

對香港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學界該對AI持有什麼態度,將來該走怎樣的路,歷史早已給了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


以香港為案例,過去學界推動了資訊及通訊科技科(ICT)的教育,近年將STEAM推入中,小學裡去,學生們對這些教學定不陌生。利用科技教學也是不可逆的趨勢,特別疫情讓學界掌握了使用Zoom、Google Classroom這些工具遠端教學,學界由畏懼使用這些工具,驟變為接受甚至歡迎態度。筆者所屬的教育團體,近日主辦學習Al課程,教師自由報名,踴躍非常。


筆者認為,面臨AI的時代,學界須開放並要謹慎,且專業地利用這個工具,教師利用AI增加教學效率,學生利用AI協助學習,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堅持教育的人文精神,在新技術、新潮流下,更要重視發揚人的良善本質,美好的價值,創造更大的幸福感,如是,人類前路必不至两茫茫。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佈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