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研為治療帶來新希望
香港肝病高發原因
除了肝炎感染,都巿人生活步伐急促緊張,頻繁應酬過量飲酒、不健康飲食習慣和肥胖等因素,也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進而引發肝硬化和肝癌。
常見肝病病徵與治療
在香港,最常見的肝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肝癌。通常病徵包括: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肝區疼痛、黃疸等。然而,患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致早期診斷困難。
治療方面,乙型和丙型肝炎可以通過抗病毒藥物控制;脂肪肝治療依賴生活方式改變,包括健康飲食、運動和控制體重;至於肝癌治療除了手術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療、放射治療、化療、靶向療法和免疫療法之外,還有最新科研突破的組織碎化技術,利用高強度超聲波精確破壞癌細胞,而不會損害周圍的健康組織。
肝病醫療科研成果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肝病研究取得顯著成果,有助提高肝病早期診斷率,並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超聲波組織碎化技術
利用超聲波瞄准癌細胞,在腫瘤內形成微氣泡,迅速膨脹收縮產生衝擊波破壞和液化目標腫瘤細胞。
無創診斷技術
如超聲波彈性成像(FibroScan),以無創技術評估肝臟硬度,協助醫生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而不需要入侵式檢查。這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評估。
抗病毒治療新進展
針對丙型肝炎的治療,新研發的DAAs在治療效果和藥品安全均取得顯著進展,讓許多患者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持續病毒(SVR),即在血液中無法檢測到病毒,治療後復發率低。
肝癌早期診斷
研究顯示某些生物標記(如血液中的特定蛋白質)能夠有效預測肝癌的發展,這樣有助於早期診斷和干預,正致力開發新的血液檢測方法,以提高肝癌的早期檢出率。
肝炎疫苗的改進
針對乙型肝炎的疫苗研發正持續進行,目標是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及持續免疫力,並探索新的疫苗技術,如mRNA疫苗,為預防肝炎提供新解決方案。
基因治療的探索
研究人員利用CRISPR等基因編輯技術來治療肝病,特別針對病毒引起的肝病,這些技術有潛力直接靶向和修復受損的基因。
微生物群研究
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或與肝病發展有密切關係,正探索調節腸道微生物群以改善肝病患者健康狀況的可行性。
新型藥物的開發
研究針對抗肝纖維化的新型藥物,以減少或逆轉肝臟纖維化過程,延緩肝病惡化。
生活方式干預
研究顯示改變生活方式(如減重、運動),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病情改善有顯著影響,強調生活方式對肝臟健康的重要性。
肝病患者的心理健康
研究指出,肝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例如焦慮、抑鬱)對治療效果有重要影響,促進對肝病患者心理支援的重視。
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肝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突破,也為臨床實踐帶來希望。面對肝病的挑戰,我們應該積極推廣預防措施,加強公眾對肝病的認識,並支持相關的醫療科研,讓更多患者受益。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